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高质量发展强大力量
发布时间:2023-06-08 08:40:49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
1939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在存亡之际,1941年初,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进驻南泥湾,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恰逢其时。
在陕西省社科界(2023)高层论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南泥湾精神研究”理论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期“团结文史访谈”系列报道以“南泥湾精神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传承”为主线,采访了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会长张岁太。
记 者: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属于“荒郊野岭”的南泥湾,是如何成为大生产运动第一块“试验田”的?
张岁太: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特定的客观原因。
首先,大生产运动的战略决策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对我根据地实施疯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陕北地瘠民贫、自然灾害严重和陕甘宁边区非生产人口的急剧增加等多重因素交错叠加,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状况和军民生活面临极端严重的困难。面对“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的严峻考验,为了摆脱困境,战胜敌人封锁,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持久抗战,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战略决策。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可以说,南泥湾精神是大生产运动结出的丰硕精神成果。
其次,特定地域的特殊战场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客观因素。从社会环境来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周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军垦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产生和形成南泥湾精神提供了环境保障;从自然环境来看,南泥湾虽然由于历史上连年战乱等原因,成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沼泽遍地的“烂泥湾”,但这里的山川河流、气候土地等,既为军垦屯田提供了向荒山野岭要粮的特殊战场,也使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从一开始就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形成南泥湾精神的客观条件。
最后,延安时期党中央的倡导培育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根本指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在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之前,毛泽东就接见旅长王震,强调开发南泥湾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有力指导。毛泽东还亲自视察南泥湾,充分肯定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突出成绩,要求“把三五九旅的经验推广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去”。朱德是“南泥湾屯田政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亲自带着有关人员和专家到南泥湾实地勘察,并先后多次到南泥湾调研视察,进行具体指导。党中央的倡导培育和有力推动,成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动力,为形成南泥湾精神指明了正确方向。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
记 者:您认为,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张岁太:我觉得,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夺取胜利”。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南泥湾精神的政治灵魂。三五九旅一切行动听党指挥,胜利完成了保卫党中央、发展大生产的艰巨任务,被八路军总部授予“模范党军”锦旗。三五九旅组建后立即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反击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首次围攻,收复七座县城;取得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细腰涧等重大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1939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增兵包围陕甘宁边区,三五九旅奉命由晋察冀边区调至陕甘宁边区,接替宋家川至葭县(今佳县)的黄河河防任务。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党中央作出屯垦南泥湾的决定,三五九旅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毅然开进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既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南泥湾精神的政治灵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南泥湾精神的本质核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中共党史上影响力极大、生命力极强的号召,三五九旅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南泥湾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丰碑,成为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的前锋”。初到南泥湾,他们白手起家,缺衣少食,难不倒官兵大干的决心,自己到百里之外去背米,自己动手纺纱织布;缺少生产工具,自己动手打造工具;没有住处,就露宿荒山野岭,边开荒生产、边挖洞盖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三五九旅用双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靠着勤劳的双手,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给外,全旅达到了“耕一余一”,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圆满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
“艰苦奋斗、夺取胜利”是南泥湾精神的本色特征。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的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为了更多的开荒,三五九旅的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三五九旅各级干部,发扬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务实作风,坚持带头参加劳动,与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纺纱织布。著名记者爱泼斯坦直言“手上长满了茧子”的王震将军“像个庄稼人”;只有一只胳膊的团政委左齐不能抡镢头开荒,就给大家挑水送饭。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作风和吃苦在前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1942年12月,毛泽东谈到大生产运动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三五九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边战斗边生产,既保卫了延安的南大门,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的安全,又通过大生产运动获得了生活给养,夺取了作战、生产“双胜利”。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
记 者: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南泥湾精神?
张岁太:南泥湾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我认为,南泥湾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具有穿越时空的伟力,蕴含弥足珍贵的价值。
第一,弘扬南泥湾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当年,三五九旅官兵以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博大情怀,坚决听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奉命开赴南泥湾屯兵垦荒,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像三五九旅那样忠诚于党,更加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地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同心同德,共克时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第二,弘扬南泥湾精神,依靠自主力量,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五九旅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用汗水和生命打破敌人的包围封锁,成为依靠自主力量战胜艰难险阻的典范。在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和风险挑战,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南泥湾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本色,正确处理利用外援和依靠自身的关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第三,弘扬南泥湾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永葆“赶考”的清醒。我党我军率先垂范、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垦荒生产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南泥湾精神内核中坚不可摧的基石和共产党人崇高风范的缩影。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以南泥湾精神引领行动,以大生产运动中革命前辈们创造的优良作风为榜样,勇于担当抓落实,严守规矩抓作风。
第四,弘扬南泥湾精神,勇于开拓进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为边区发展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探索出新的路径和经验。勇于开拓进取是三五九旅官兵的意志品质,也是我党我军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去遵循,这就需要我们弘扬南泥湾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踔厉奋发,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记 者:近年来,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在挖掘研究南泥湾精神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岁太: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于1996年成立,是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性社团组织。研究会致力于南泥湾精神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在学术研究上形成新成果,先后举办理论研讨会、学术专场和座谈交流会60余场(次),编辑出版10余部专著,以高质量理论成果不断推进南泥湾精神研究走深走实;在普及宣传上形成新品牌,以社科普及为重点,成立传承红色基因宣讲团,进机关、进院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先后开展宣讲报告1300多场(次),为传承弘扬南泥湾精神营造良好氛围,推进南泥湾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记者 鲍家树 秦 雪)
[ 责任编辑:赵昕 ]
【编者按】
1939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和“清乡”,国民党顽固势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在存亡之际,1941年初,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进驻南泥湾,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恰逢其时。
在陕西省社科界(2023)高层论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南泥湾精神研究”理论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期“团结文史访谈”系列报道以“南泥湾精神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传承”为主线,采访了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会长张岁太。
记 者: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属于“荒郊野岭”的南泥湾,是如何成为大生产运动第一块“试验田”的?
张岁太: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特定的客观原因。
首先,大生产运动的战略决策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对我根据地实施疯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陕北地瘠民贫、自然灾害严重和陕甘宁边区非生产人口的急剧增加等多重因素交错叠加,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状况和军民生活面临极端严重的困难。面对“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的严峻考验,为了摆脱困境,战胜敌人封锁,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持久抗战,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战略决策。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可以说,南泥湾精神是大生产运动结出的丰硕精神成果。
其次,特定地域的特殊战场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客观因素。从社会环境来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周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军垦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产生和形成南泥湾精神提供了环境保障;从自然环境来看,南泥湾虽然由于历史上连年战乱等原因,成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沼泽遍地的“烂泥湾”,但这里的山川河流、气候土地等,既为军垦屯田提供了向荒山野岭要粮的特殊战场,也使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从一开始就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形成南泥湾精神的客观条件。
最后,延安时期党中央的倡导培育是南泥湾精神形成的根本指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在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之前,毛泽东就接见旅长王震,强调开发南泥湾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有力指导。毛泽东还亲自视察南泥湾,充分肯定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突出成绩,要求“把三五九旅的经验推广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去”。朱德是“南泥湾屯田政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亲自带着有关人员和专家到南泥湾实地勘察,并先后多次到南泥湾调研视察,进行具体指导。党中央的倡导培育和有力推动,成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强大动力,为形成南泥湾精神指明了正确方向。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
记 者:您认为,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张岁太:我觉得,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夺取胜利”。
“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南泥湾精神的政治灵魂。三五九旅一切行动听党指挥,胜利完成了保卫党中央、发展大生产的艰巨任务,被八路军总部授予“模范党军”锦旗。三五九旅组建后立即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反击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首次围攻,收复七座县城;取得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细腰涧等重大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1939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增兵包围陕甘宁边区,三五九旅奉命由晋察冀边区调至陕甘宁边区,接替宋家川至葭县(今佳县)的黄河河防任务。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党中央作出屯垦南泥湾的决定,三五九旅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毅然开进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既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南泥湾精神的政治灵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南泥湾精神的本质核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中共党史上影响力极大、生命力极强的号召,三五九旅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南泥湾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丰碑,成为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的前锋”。初到南泥湾,他们白手起家,缺衣少食,难不倒官兵大干的决心,自己到百里之外去背米,自己动手纺纱织布;缺少生产工具,自己动手打造工具;没有住处,就露宿荒山野岭,边开荒生产、边挖洞盖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三五九旅用双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靠着勤劳的双手,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给外,全旅达到了“耕一余一”,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圆满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
“艰苦奋斗、夺取胜利”是南泥湾精神的本色特征。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的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为了更多的开荒,三五九旅的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三五九旅各级干部,发扬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务实作风,坚持带头参加劳动,与战士们一起开荒种地、纺纱织布。著名记者爱泼斯坦直言“手上长满了茧子”的王震将军“像个庄稼人”;只有一只胳膊的团政委左齐不能抡镢头开荒,就给大家挑水送饭。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作风和吃苦在前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1942年12月,毛泽东谈到大生产运动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三五九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边战斗边生产,既保卫了延安的南大门,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的安全,又通过大生产运动获得了生活给养,夺取了作战、生产“双胜利”。
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
记 者: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南泥湾精神?
张岁太:南泥湾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我认为,南泥湾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具有穿越时空的伟力,蕴含弥足珍贵的价值。
第一,弘扬南泥湾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当年,三五九旅官兵以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博大情怀,坚决听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奉命开赴南泥湾屯兵垦荒,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像三五九旅那样忠诚于党,更加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地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同心同德,共克时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第二,弘扬南泥湾精神,依靠自主力量,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五九旅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信念,用汗水和生命打破敌人的包围封锁,成为依靠自主力量战胜艰难险阻的典范。在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和风险挑战,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南泥湾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本色,正确处理利用外援和依靠自身的关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第三,弘扬南泥湾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永葆“赶考”的清醒。我党我军率先垂范、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垦荒生产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南泥湾精神内核中坚不可摧的基石和共产党人崇高风范的缩影。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以南泥湾精神引领行动,以大生产运动中革命前辈们创造的优良作风为榜样,勇于担当抓落实,严守规矩抓作风。
第四,弘扬南泥湾精神,勇于开拓进取,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为边区发展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探索出新的路径和经验。勇于开拓进取是三五九旅官兵的意志品质,也是我党我军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去遵循,这就需要我们弘扬南泥湾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踔厉奋发,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记 者:近年来,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在挖掘研究南泥湾精神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岁太: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于1996年成立,是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性社团组织。研究会致力于南泥湾精神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工作。在学术研究上形成新成果,先后举办理论研讨会、学术专场和座谈交流会60余场(次),编辑出版10余部专著,以高质量理论成果不断推进南泥湾精神研究走深走实;在普及宣传上形成新品牌,以社科普及为重点,成立传承红色基因宣讲团,进机关、进院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先后开展宣讲报告1300多场(次),为传承弘扬南泥湾精神营造良好氛围,推进南泥湾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记者 鲍家树 秦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