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牢牢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民主党派成员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发布时间:2023-06-13 09:30:11 来源:团结报

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马珺 

民革中央委员、国家督学、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 

民革党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琬 

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许艳丽 

民盟北京市委会历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 

民建广东省委会文化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挂职)张雯闻 

民进北京市委会委员、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校长、中学思政课高级教师王利如 

致公党北京市委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王健 

致公党北京市西城区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协会北京代表处负责人赵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教育强国建设进行集体学习,有何特别背景和重大意义?为何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本版即日起陆续推出“共话教育强国建设”系列团结沙龙,邀请民主党派成员中的相关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畅谈对教育强国的看法、思考和建议。首期团结沙龙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主题,敬请关注。

大局所系——

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基础工程

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您认为有何特别背景和重大意义?

陈伟志: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通过人才引领驱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也是应对国际复杂环境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共中央政治局此次专门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意义重大。

张雯闻: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凸显了教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的战略先导作用。同时也顺应了三大时代背景和实践需求:一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求;二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实践需求;三是国家发展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处的实践需求,这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最鲜明、最深刻的时代背景,大局所系,大势所趋。

王利如:建设教育强国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是赢得国际竞争,夯实民族复兴基石。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历史告诉我们,谁能实现教育发展的领先,谁就能拥有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就能占据国际竞争的先机。其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离不开教育强国建设。

赵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建设教育强国成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新一代人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直面挑战——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围绕教育的这一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方面,您认为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有何思考和建议?

马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要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大量补充,有从校门到校门的毕业生,也有校内其他岗位调配到思政课教师岗位的教师,呈现出学科背景多、队伍年轻化的新特点。建议在思政课教师中开展理论深耕工程,组织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问题、说服人。

陈伟志:当前青少年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很大一部分来自各类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低俗信息,以及这些短视频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泛滥的隐患。建议:一是要健全对短视频平台的监管,督促短视频平台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应用,持续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二是要建立预防青少年学生沉溺短视频机制,通过学校及时干预,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引导;三是要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避免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

周琬:在全球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带来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及“高级黑”“低级红”;资本逐利性带来的集体观念淡薄与个人中心主义、个人利益优先,等等。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应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宣传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传播正能量,以真人真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秦红岭:目前学校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方面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网络平台给一些消极、负面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以传播的空间,有可能弱化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在此背景下,首先需要建构线下(课堂)与线上(网络或“互联网+”)全环境理想信念教育场域,通过运用线上与线下资源聚合、协同配合等方式,夯实传播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传播阵地;其次,建立健全理想信念的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实践养成相结合的学校工作机制。

张雯闻:学生理想信念培育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在互联网+世界普遍联通的时代,一些资产阶级思想、个人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等极易在学生群体中散播;另一方面来自内部环境,一些学生群体受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影响,流行以“躺平”抵抗内卷的消极文化,进一步冲击瓦解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意志。建议:一要加强教育内容的审查与监管,避免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不良思想在国内进一步传播与扩散;二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避免学生掉入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的陷阱。

王利如: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方面,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建议: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依托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以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学校党支部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带领学生中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一起参加活动,就是在赓续红色传统方面的有益尝试。

赵燚:教育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价值观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功利导向,容易让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和升学就业,而忽视了理想信念的培养。教育机构应综合考虑知识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守正创新——

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马珺:思政课要强化理论穿透现实的力度。思政课堂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不能绕着问题走,要敢于碰硬问题。思政课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能够在集体备课、集体研究、集体攻关的基础上,以专题讲授的形式把问题讲透、讲清楚,让学生彻底信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许艳丽:建议:一是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鲜活素材,让思政课成为打动学生心灵的一门课;二是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多用案例式、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加强思政课教师工作交流研讨;三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各地建立中小学和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和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促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秦红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养。其中是否有良好的职业美德,我认为是思政课教师能否讲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基本前提。崇高的政治责任意识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美德;精深的业务水平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美德;良好的人格修养是思政课教师的做人美德。

王利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建议改革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教学,在思政课上,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主客二元关系,而是相互对话的学习共同体。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关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关于如何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您有何思考和建议?

马珺: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挺进网络主战场,主力军包括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学生干部等。目前主力军对网络主战场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使用老办法,对学生网络生活特征的把握不到位。要分析好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特征,在研究新媒体、认识新媒体的基础上,善于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陈伟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强调“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建议加大对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数字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终端硬件的配备投入;另一方面要探索信息化课堂模式的改革,通过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同时解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问题,构建“不因教师流动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系,以此作为“网络育人能力”的重要抓手。

秦红岭: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是增强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关键抓手。其中推进“表达创新”尤其重要。例如,理论宣讲文章要减少形式刻板、内容空泛的“官样文章”,避免模式化、套路化的语言,主动适应网络表达的方式和风格,在标题的凝练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友好性方面下功夫,做到让学生愿意看,看了能够信服。

许艳丽:新形势下必须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造网络育人新格局,开辟网络育人新阵地。一方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流量密码”,围绕网民关注的话题,结合不同受众的认知程度、心理特点、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性教育。另一方面打造有温度、有质量、有情怀的内容产品,要寓思政教育于网络精品文化,不断挖掘、激活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蕴藏的教育因素,将现代技术与文化内容融合起来。

王健:网络育人也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教育机构要建立健全网络育人的工作机制,将网络育人列入教学计划,建立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机制,对教师开展网络育人能力提升训练,制定有效鼓励实施网络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在提高教师网络育人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网络教育的积极性。

发挥优势——

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参政党力量

记者: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特别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上,该如何发挥优势、积极作为?

周琬:高校的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首先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教风、丰富的知识教育引导好学生;其次要增强责任和担当,紧紧围绕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工作,共同把国家、社会、学校的事情办好。

张雯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民主党派在“育人”方面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力所能及地做好政策解读、解疑释惑的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思想共识方面的身份优势。

王健:传播共识、增进共识和凝聚共识是民主党派履职的重要特征和特色优势。一方面,要结合民主党派的组织特征和成员分布特点,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参政议政,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建言;另一方面,不少民主党派成员是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要在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用自身的工作和成长来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赵燚: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民主党派,致公党可以通过在海内外开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积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换生项目、国际交流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华侨和海归讲座、座谈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周福志 许晨星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