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图  >  

安源党校: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

发布时间:2023-10-26 10:07:54 来源:团结报

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旧址

设立党校是加强党内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党校是哪所呢?1924年12月,江西萍乡安源山下一个叫“八十间”的院落里,一群来自安源路矿的年轻工人和在校学生,正在简陋的教室里紧张而严肃地集中学习。这所学校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党校——安源党校(亦称团校)。

选择安源

安源是一块充满激情、充满火焰的土地,正是可以培养共产党干部的最佳之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党内教育问题的重要性。1924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执委会扩大会议,在《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中,首次提出设立党校问题,并指出设立党校是为了党内教育培养指导人才:“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要尽快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到的办党校的记载。根据这个决议,中央决定在江西安源地区建立一所党校。

为什么中央把目光首先投向了安源?

根据党史资料记载,从全国各地的情形来看,当时的安源是最具备条件且亟需创办党校的地方:首先,安源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人学校教育体系。安源路矿共有工人1.7万人,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非常困苦。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考察,向工人宣传劳工解放思想,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同年12月底,李立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安源开办平民学校,开始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随后,安源党组织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工人读书社、妇女职业部、工人师范班和劳动童子军等,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人学校教育体系,在领导工人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次,安源地区具有雄厚了政治基础。1923年京汉铁路“二七惨案”后,全国的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而安源工人运动却奇迹般地继续高涨,出现了持续两年多的兴盛局面。1922年9月,中共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是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在1922年9月至1925年8月这三年时间中,安源这个位于赣西萍乡的煤矿小镇一跃成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党依靠工人的团结和斗争,有效地保卫了工人俱乐部和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1924年安源的党员人数骤增,到年底安源地委拥有党员200多名,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994名)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和产业工人最多的地方党组织。再次,安源教育经费投入较多。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十分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俱乐部会计年度预算中,教育经费占俱乐部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以上这些,在政治、组织、经济上为安源党校的创办准备了条件。

为稳妥起见,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结束后,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人蔡和森、恽代英、林育南相继来到安源巡视,着重对党、团组织内部的训练给予指导。视察后,恽代英在他的巡视报告中写道:“安源为独一无二之无产阶级组织。”其他领导人考察后也认为,安源是一块充满激情、充满火焰的土地,正是可以培养共产党干部的最佳之处。

创办过程

1924年12月,中共安源地委党校正式开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党校诞生了。

1924年秋,曾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过的汪泽楷、任岳、袁达时、胡士廉、萧劲光等,回国不久即被派到安源工作。从而加强了安源党、团、工会组织的领导力量,同时也为安源党校的创办准备了干部。

1924年10月底11月初,安源党、团地委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5月召开的扩大支委会关于举办党校的决议精神,决定合办党校(亦称团校),训练党、团骨干力量。

时任汉冶萍总工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对安源党校十分重视,他指示安源路况工人俱乐部要对党校的创办予以大力支持。遵照刘少奇的指示,俱乐部腾出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校作为党校校舍,宿舍、课堂、办公室、操场、厨房、厕所一应俱全。

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1924年12月,中共安源地委党校(亦称团校)正式开学,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地方党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党校诞生了。开学地址最初选在安源一个名叫“八十间”的院落里。但由于该院落地处闹市,房子又小,不适宜办党校,后来便搬迁到安源张家湾工人子弟学校第一校内。校舍是一座二层小楼,对外称“安源平民学校”,刘少奇任校长,任岳具体负责。教室设在二楼,房间坐东朝西,宽敞明亮。里面摆放着十几张简陋的桌椅板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悬挂在黑板的正上方,形成不同于其他国民教育的特殊学习环境,营造了肃穆庄重的学习氛围。

师资设置。为保证教学质量,安源党校为学员选派了优秀师资力量。党校担任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同志大多来自“二七惨案”后从湖南、湖北、京津等地陆续调来的党员干部,以及从苏联学习归国不久的党员干部,他们革命信仰坚定,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训练,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是中国共产党办党校的骨干。其中著名的有:刘少奇、陈潭秋,以及中共安源地委书记兼宣传部长汪泽楷、地委组织部长任岳、新任青年团安源地委书记袁达时、地委委员胡士廉、安源工人俱乐部游艺股长萧劲光等。

学制设置。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上册)》记载,首批到党校学习的学员共60人,由安源党、团地委派来,从学员实际出发,“就其文化程度之高低,分为两班授课”,即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的学员是工人中的党员、团员;高级班在寒假内开课,学员是学生中的党员、团员。由于党校针对学员的差异分层次进行“特别训练”,加强了“内部组织训练的教育”,因此使学员“精神遂为之一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源党校与团校合办,学员中既有党员和干部,又有青年团员和工会干部。这一做法和经验,很快被1925年底创办的湘区党校借鉴。

课程设置。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才3年时间,还没有自己系统的党史,所以授课的教材以由瞿秋白、王伊维所译的《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年运动史》等为主。安源党、团地委还自编了《社会发展史》等教材,由教员刻制蜡版油印后,装订成册发给学员阅读,每周授课3次6小时。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四大”精神,安源党校一度将学习党的“四大”文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1925年5月,因大部分党校学员每天都要正常上班,加上他们都在党、团、工会组织中任职,抽不出时间来集中上课,又因为地委书记汪泽楷等人去醴陵发展党、团组织,而不能按时来校授课,于是党校决定将两个班缩减为一个班,共30人。课程亦进行了缩减,仅讲授《政治经济浅说》等。

办学成绩

安源党校培养了人才,造就了干部,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创办党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安源党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党校学员毕业后,有的去基层担任领导工作,有的调往外地委以重任,有的派到苏联留学深造。譬如,1925年9月送到苏联留学的就有曾任中共安源地委书记的宁迪卿,青年团安源地委委员胡子厚,地委候补委员左镇南、汤正清、罗寿如等人。安源党校毕业的大部分学员,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在持续9个月的办学中,安源党校有学员近90名,为党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革命骨干。如曾任安源地委书记的刘昌炎,曾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安源市总工会委员长的周怀德,曾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袁德生等,遗憾的是,他们都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牺牲。

1925年9月21日,北洋军阀武装封闭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中共安源地委党校被迫停办。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校工作。”中共安源地委党校的创办,是安源路况工人运动对中国革命所作的开创性贡献。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龚育之教授在为安源党校成立80周年的题词中写道:“安源党校是迄今查明的我党创办的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虽然创办的时间不长,但历史意义却十分重大和深远,它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人才,造就了干部,增强了党员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尤其是在办学过程中大胆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创办党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如今,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党校,依然挺立在巍峨的安源山下,它以百年不变的朴素原貌,向世人讲述着一个政党艰难起步、宏图伟略、指点江山的往昔历程……

(作者:钱国宏,单位: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委党校)


[ 责任编辑:闻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