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中国心 万里故乡情——深切缅怀张克辉主席
发布时间:2024-01-25 14:08:49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张克辉同志,因病于2024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张克辉同志以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多党合作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2005年12月,张克辉在《云水谣》电影发布会上。

2000年,张克辉到台盟北京市委会调研。

2017年2月23日,张克辉和老盟员黄幸在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七十周年活动中坐在一起回忆往事。
台盟中央机关老同志回忆与张克辉共事的点滴:海峡水拍两岸暖,云水谣声依旧
李敏宽(台盟中央原副主席)
1997年,张克辉同志担任台盟中央主席,要组建领导班子,组织找到了我。我刚来台盟当秘书长时没有一点经验,是张主席和老秘书长潘渊静手把手教我的。张主席的办公室在三楼,他办公室的家具是我布置的。他为人非常朴实,平易近人,不喜欢奢华的装饰。当时台盟中央机关有自己的食堂,张主席天天准时上班,中午和大家一起在食堂用餐,后来大家觉得让张主席跟大家一起排队不太好,就把饭送到他的房间。那时台盟的宿舍就在机关附近,有的老同志喜欢中午来找张主席聊天,张主席就一边吃饭一边聊,没有架子。
张克辉主席来自台中大家族,威信很高,资源很广,每年有许多岛内的朋友来找他,有美丽岛事件受难者,有蓝博洲、王晓波等台湾学者,有想来大陆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在招商引资方面,张主席开了一个好头,多年来他在高层协商会议等各种场合大讲两岸交流,其中农业交流直接促进了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市场。张主席呼吁了多次,我亲耳听到都有很多。张主席还是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以妈祖为媒介搞了很多促进两岸交流的事情,影响很大。
张克辉主席十分热爱写作,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仍笔耕不辍。我记得他家的饭桌很大,但堆了一半的书,他实际上就是在饭桌上写东西,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出了《台湾往事》《云水谣》等文学作品。他写的《啊!谢雪红》没有拍成电影是感觉比较遗憾的地方。他说话和气,但关键时刻就能稳住局面。在台盟中央政研会的讨论中,大家由于经历不一样、观点不一样,对时局的看法也有分歧,有的发言甚至是慷慨激昂的。张主席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总能化解分歧。他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领大家营造出和谐、团结奋斗的氛围。
郑瑞林(台盟中央研究室原主任)
我和张克辉同志有接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人考察苏南和上海浦东时。那时,我对张克辉同志的具体情况,依然知之甚少。考察归来,我几次推测,他会很快来台盟中央机关,但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想可能是全国台联那边他迟迟脱不开身。有次他来台盟中央机关开会,我在机关门口碰上他。我告诉他:“有媒体报道了您的清正廉洁事迹。”他说:“那些都是平常事,不值一提。”
至于具体是哪天他正式到台盟中央机关办公的,我记不清了,但记得那天天气好,风和日丽,他拉开窗帘,看着小庭院内的景色。张主席时刻关注着台湾岛内的形势发展变化,思考着台盟应该及时跟进的工作。有一年元旦过后不久,他找我说:近期岛内“文化台独”甚嚣尘上,今年台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大会上的发言,就以反“文化台独”为题。正当我积极着手准备时,没过几天,他给我送来了他亲自起草的大会发言稿。
为提高台盟中央政研会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每次开会我都通知他。我知道他很忙,所以我每次都是开会前两周就告诉他。这样,他就有时间对自己活动的日程作出调整和安排,保证到时参会。每次我通知他时,他都会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把我们开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记下来。参加会议的老台胞,见他能到场听取意见,建言献策的热情都很高。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张克辉当然也很高兴。
他晚年夜以继日,写出《云水谣》《台湾往事》等多部文学作品,倾诉祖国大陆老台胞的两岸情、中国心,令人动情动容,同时也圆了他青少年时代的“文学梦”。张主席,一路走好,我以此文为您送行,海峡水拍两岸暖,云水谣声依旧。
王学军(台盟中央联络部原副部长)
根据张克辉主席回忆创作的两部电影《台湾往事》和《云水谣》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经典之作,至今回忆起来还感触很深。赋诗一首以怀念张克辉主席:
忆张克辉主席
台湾往事随君去,云水谣声依旧闻。
海峡咫尺遥相望,多少乡愁入梦魂。
台盟盟员回忆张克辉:心系桑梓、胸怀两岸的赤子
林江(台盟盟员、福建省台办原主任)
1949年5月,张克辉主席与我曾经一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纵队,他是四团十四独立连连长,我们各带领一个中队,联合其他部队,共同打下了安溪县城。后来,敌人又反扑回来,由于张克辉很懂得做群众工作,他的群众基础非常好,敌人在搜捕他之前,群众提前收到消息,主动把他藏到山洞里,他才躲过一劫。
解放后,张克辉在台胞中的威信非常高,群众基础非常好。项南同志在福建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请台胞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统战工作的领导,台胞的意见非常一致,都不约而同推选张克辉。
张克辉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时,十分重视闽台交流融合,他是最早提出福建向金门供水的领导,还积极呼吁两岸尽早实现“小三通”。同时,他对台胞非常关心关爱,协调帮助许多台胞解决住房、工作等难题,为台胞来大陆定居创造条件。可以说,在推动两岸交流融合方面,他是先行者之一。
陈正统(台盟福建省委会原副主委)
张克辉主席对后辈台胞一直是十分关心、注重培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加入台盟,一次到福州开会遇到他,他总是鼓励我认真工作、实干、低调。当时我姐姐是马尾冷冻厂的厂长,员工有上万人。据他所说,他常以我姐姐的例子向来访的台胞证明,在祖国大陆的年青一代台胞是很出色。他希望我也应该如此。
李珊珊(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台盟漳州市委会原主委)
惊闻张克辉主席逝世,内心十分难过悲伤,主席的音容笑貌总浮现脑海。我入台盟后有幸多次见到主席,深切感受到他对盟员、对漳州、对两岸交流的关心支持和深厚情感,他不仅是台盟的杰出领导人,令人尊敬爱戴的长辈,更是一位一生心系桑梓、胸怀两岸的赤子。
记得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举办之初,张主席就给予了漳州大力支持。首届漳州花卉博览会,他出席开幕式,开启漳台交流的盛会。在他的关心下,现在每年举办的漳州花博会已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张主席对在大陆投资兴业的台企台胞也关爱有加,漳州的不少台资企业家都对主席非常尊敬,得到了主席的关心。张主席会主动询问他们在漳州的发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天福集团等许多台资企业在漳州、在大陆发展得很好。台企台胞融入祖国大陆快速发展进程,同时推动了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增收。
张主席祖籍漳州,他用闽南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两岸了解交流。他以自己的经历和台胞们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撰写剧本,积极推动电影《台湾往事》《云水谣》在漳州取景拍摄。影片获得诸多奖项,在两岸好评如潮,他又欣然应允为拍摄地的漳州市南靖县长教村题写“云水谣拍摄地”六个字,使得长教村声名大振,游客如织。
李纯粹(台盟福州市委会原主委)
张克辉主席曾经在福建和福州工作过,他对福建特别是对福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关心的。我举一个例子,福州的海交会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招商月活动发展而来,张主席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除特殊情况外,都亲临福州参加海交会,多次接见参会台商台胞。他平易近人,深受大家敬重。
记得1999年,他联系彰化商校校友会组团参加了福州海交会,其中包括台湾著名的企业家。他对台胞的接待工作十分重视,亲力亲为,为我们做出榜样。
张主席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亲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早期时候,有很多台胞受邀参加全国政协的新年茶话会等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跟张主席合影。张主席三令五申,非常严格地要求我们,如果有人拿着与他的合影,打着他的旗号到地方要求帮忙办事,无论是谁,都不能搞特殊化,要严格按照规定办理。
他和福州市台盟渊源深厚,对福州市台盟的各项事业非常关心。福州台盟成立20周年、30周年,张主席都亲自题词,勉励我们爱国爱乡、积极履职,为两岸交流作贡献。
谈张德(台盟福州市委会副主委)
2013年,我记得福州市举办第一届海峡青年节的时候,原定邀请的领导因为行程冲突,没办法出席海峡青年节的开幕式,中共福州市委便邀请了张克辉主席。那时张主席已经85岁高龄了,当他了解情况后,为支持两岸青年交流,即使身体已经没有那么健康硬朗,还是到福州给我们“撑场面”,支持福州的对台工作。到现在,连续举办十一届的海峡青年节已经成为榕台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非常感动!
彭京玉(台盟北京市委会原秘书长)
张克辉主席与我父亲都是厦门大学的公费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俩就一起参加了革命,加入了游击队。张主席一直给予了我父亲很大的帮助。之后每次公费生聚会,他们都会相聚在一起。我到台盟工作之后,和张主席也有过很多接触。他非常平易近人,关心年轻人的进步。逢年过节,我和陈军主委一起去看望张主席的时候,他都会详细询问北京台盟的情况,非常关心北京台盟的发展。同时,他也很关心晚辈的成长,经常对我们谆谆教导,给予很多鼓励和帮助,还讲述写作《云水谣》的故事。
我父亲去世时,张主席亲自去送别,他们老一辈的革命友谊深深地感动着我。张克辉主席曾说过他最希望两岸的分离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结束。如今,先辈已经离世,先辈的遗志我们必定继承。
陈小兵(台盟北京市东城区委会主委)
张克辉主席是台盟杰出的领导人,他和我父亲陈炳基当年同为省级组织负责人,更是好友。我小时候见过他很多次,感觉他是一位说话慢条斯理、非常儒雅、和蔼可亲的前辈。他和我父亲年龄相差一岁,是同时代人。当年他很早就考取公费生到大陆求学,而我父亲则一直在台湾岛内从事学生运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盟恢复活动之后,张主席先是担任了福建台盟负责人,后又任福建省台办和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负责人。在这个时期,我父亲通过东京华侨总会的旅日台胞,给福州市引进了全国第一台程控电话交换机,张主席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后来他任台盟中央主席之后,我父亲是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成员。每次评议委员会召开会议,张主席都参加,和我父亲这些老盟员一起畅谈两岸关系、畅叙乡情。可以说,张主席对台盟、台胞感情极深。特别是2015年,我父亲不幸病逝,张主席不顾年老体弱,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让我们尤为感动,充分显示了张主席和我父亲的深情厚谊。
张金川:祖地乡亲和台商难忘张克辉“两岸情”
“他三次回乡谒祖省亲,充分说明了他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浓郁的故土情缘。”得知张克辉的辞世,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安厚镇马堂张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张群河情不自禁忆起往事,唏嘘不已。
位于安厚镇双马村的马堂张氏家庙,始建于1601年,堂号“敬爱堂”,这里是张克辉的祖籍地。
连日来,记者来到漳州,踏访马堂张氏家庙、云水谣古镇,与他的祖地乡亲和台商叙谈,真切感受到张克辉且浓且深的“两岸情”。
“张克辉有深厚的祖地情愫。”在马堂张氏家庙浏览着张克辉回到祖地省亲谒祖的图片资料,张群河感叹道,通过族谱找到祖籍地马堂张氏家庙后,张克辉分别于1999年、2007年、2010年三次回乡谒祖,“亲笔为马堂张氏家庙题匾‘承先启后’,为张氏家谱《清河张氏马堂族谱》题名”。
“承先启后”牌匾高悬于马堂张氏家庙门楼前梁上。80多岁的马堂张氏宗亲理事会原会长张自然曾两次接待回乡的张克辉。他回忆道,张克辉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直讲要“团结”,还为家乡捐资修谱修家庙修校舍。
如今,马堂张氏遍布台湾,两岸宗亲频繁互访。张克辉也曾两次到台湾开展宗亲交流活动,“台湾张氏宗亲都称‘家长来看儿子了’,非常热情”。
张克辉逝世的消息,也让台商黄文广“很不舍”。他说,2010年张克辉来到他在漳州市南靖县创办的咖啡园,关心和勉励台商事业的发展。
“张克辉还分享自己的‘两岸情’,并题写‘两岸情 咖啡香’赠送给我,当时聊了两个多小时,用闽南语话家常,十分亲切。”此后,黄文广还在北京多次见到张克辉。
1948年回到大陆后,张克辉从此与台湾亲人咫尺天涯,父母离世时也未能返台奔丧。借此特殊的经历,他将自己和许多相识台胞的真实故事写成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萦绕着浓浓的乡愁与感伤,更饱含着炽烈的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张克辉创作剧本改编的电影《台湾往事》和《云水谣》,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沧桑的珍贵缩影。电影《云水谣》中“云林西螺”的取景地便是漳州市南靖县的云水谣。云水谣原名长教,是闽南人与客家人的交融之地。之后,长教因《云水谣》而声名大振,改名为“云水谣古镇”。
2009年1月9日,张克辉出席亲自题写的“云水谣”碑刻揭彩仪式。当地人说,当时张克辉感慨道“今天到这里看了以后,觉得这里的风景比小说里面、剧本里面描写得更好、更漂亮”。
谈及“张克辉与云水谣”,当地作家何葆国接受采访时称,电影《云水谣》带动了云水谣景区的旅游效应,这也使得张克辉从此和南靖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据何葆国所讲,张克辉2009年底写出剧本初稿《何日再拥抱》,用艺术形式表现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也描绘了南靖土楼乡村如诗如画的生活场景。为了修改好剧本,张克辉还两次前来开座谈会。
“我来自台湾海峡的东岸,台湾有我童年梦幻、青年的憧憬,有亲人的盼望。我来到台湾海峡的西岸,大陆有我所追求的理想、热爱的事业,有同甘共苦的人民。我爱台湾,我爱大陆,我更爱走向统一、富强的祖国——中国。”张克辉在《海峡心·两岸情》书中写下的文字,或许是对他故土情深的最好诠释。
(图文由台盟中央宣传部提供)
[ 责任编辑:李艳鹤 ]
编者按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张克辉同志,因病于2024年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张克辉同志以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多党合作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他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2005年12月,张克辉在《云水谣》电影发布会上。
2000年,张克辉到台盟北京市委会调研。
2017年2月23日,张克辉和老盟员黄幸在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七十周年活动中坐在一起回忆往事。
台盟中央机关老同志回忆与张克辉共事的点滴:海峡水拍两岸暖,云水谣声依旧
李敏宽(台盟中央原副主席)
1997年,张克辉同志担任台盟中央主席,要组建领导班子,组织找到了我。我刚来台盟当秘书长时没有一点经验,是张主席和老秘书长潘渊静手把手教我的。张主席的办公室在三楼,他办公室的家具是我布置的。他为人非常朴实,平易近人,不喜欢奢华的装饰。当时台盟中央机关有自己的食堂,张主席天天准时上班,中午和大家一起在食堂用餐,后来大家觉得让张主席跟大家一起排队不太好,就把饭送到他的房间。那时台盟的宿舍就在机关附近,有的老同志喜欢中午来找张主席聊天,张主席就一边吃饭一边聊,没有架子。
张克辉主席来自台中大家族,威信很高,资源很广,每年有许多岛内的朋友来找他,有美丽岛事件受难者,有蓝博洲、王晓波等台湾学者,有想来大陆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在招商引资方面,张主席开了一个好头,多年来他在高层协商会议等各种场合大讲两岸交流,其中农业交流直接促进了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市场。张主席呼吁了多次,我亲耳听到都有很多。张主席还是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以妈祖为媒介搞了很多促进两岸交流的事情,影响很大。
张克辉主席十分热爱写作,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仍笔耕不辍。我记得他家的饭桌很大,但堆了一半的书,他实际上就是在饭桌上写东西,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出了《台湾往事》《云水谣》等文学作品。他写的《啊!谢雪红》没有拍成电影是感觉比较遗憾的地方。他说话和气,但关键时刻就能稳住局面。在台盟中央政研会的讨论中,大家由于经历不一样、观点不一样,对时局的看法也有分歧,有的发言甚至是慷慨激昂的。张主席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总能化解分歧。他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领大家营造出和谐、团结奋斗的氛围。
郑瑞林(台盟中央研究室原主任)
我和张克辉同志有接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主要负责人考察苏南和上海浦东时。那时,我对张克辉同志的具体情况,依然知之甚少。考察归来,我几次推测,他会很快来台盟中央机关,但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想可能是全国台联那边他迟迟脱不开身。有次他来台盟中央机关开会,我在机关门口碰上他。我告诉他:“有媒体报道了您的清正廉洁事迹。”他说:“那些都是平常事,不值一提。”
至于具体是哪天他正式到台盟中央机关办公的,我记不清了,但记得那天天气好,风和日丽,他拉开窗帘,看着小庭院内的景色。张主席时刻关注着台湾岛内的形势发展变化,思考着台盟应该及时跟进的工作。有一年元旦过后不久,他找我说:近期岛内“文化台独”甚嚣尘上,今年台盟中央在全国政协大会上的发言,就以反“文化台独”为题。正当我积极着手准备时,没过几天,他给我送来了他亲自起草的大会发言稿。
为提高台盟中央政研会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每次开会我都通知他。我知道他很忙,所以我每次都是开会前两周就告诉他。这样,他就有时间对自己活动的日程作出调整和安排,保证到时参会。每次我通知他时,他都会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把我们开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记下来。参加会议的老台胞,见他能到场听取意见,建言献策的热情都很高。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张克辉当然也很高兴。
他晚年夜以继日,写出《云水谣》《台湾往事》等多部文学作品,倾诉祖国大陆老台胞的两岸情、中国心,令人动情动容,同时也圆了他青少年时代的“文学梦”。张主席,一路走好,我以此文为您送行,海峡水拍两岸暖,云水谣声依旧。
王学军(台盟中央联络部原副部长)
根据张克辉主席回忆创作的两部电影《台湾往事》和《云水谣》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经典之作,至今回忆起来还感触很深。赋诗一首以怀念张克辉主席:
忆张克辉主席
台湾往事随君去,云水谣声依旧闻。
海峡咫尺遥相望,多少乡愁入梦魂。
台盟盟员回忆张克辉:心系桑梓、胸怀两岸的赤子
林江(台盟盟员、福建省台办原主任)
1949年5月,张克辉主席与我曾经一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纵队,他是四团十四独立连连长,我们各带领一个中队,联合其他部队,共同打下了安溪县城。后来,敌人又反扑回来,由于张克辉很懂得做群众工作,他的群众基础非常好,敌人在搜捕他之前,群众提前收到消息,主动把他藏到山洞里,他才躲过一劫。
解放后,张克辉在台胞中的威信非常高,群众基础非常好。项南同志在福建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请台胞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统战工作的领导,台胞的意见非常一致,都不约而同推选张克辉。
张克辉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时,十分重视闽台交流融合,他是最早提出福建向金门供水的领导,还积极呼吁两岸尽早实现“小三通”。同时,他对台胞非常关心关爱,协调帮助许多台胞解决住房、工作等难题,为台胞来大陆定居创造条件。可以说,在推动两岸交流融合方面,他是先行者之一。
陈正统(台盟福建省委会原副主委)
张克辉主席对后辈台胞一直是十分关心、注重培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加入台盟,一次到福州开会遇到他,他总是鼓励我认真工作、实干、低调。当时我姐姐是马尾冷冻厂的厂长,员工有上万人。据他所说,他常以我姐姐的例子向来访的台胞证明,在祖国大陆的年青一代台胞是很出色。他希望我也应该如此。
李珊珊(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台盟漳州市委会原主委)
惊闻张克辉主席逝世,内心十分难过悲伤,主席的音容笑貌总浮现脑海。我入台盟后有幸多次见到主席,深切感受到他对盟员、对漳州、对两岸交流的关心支持和深厚情感,他不仅是台盟的杰出领导人,令人尊敬爱戴的长辈,更是一位一生心系桑梓、胸怀两岸的赤子。
记得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举办之初,张主席就给予了漳州大力支持。首届漳州花卉博览会,他出席开幕式,开启漳台交流的盛会。在他的关心下,现在每年举办的漳州花博会已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张主席对在大陆投资兴业的台企台胞也关爱有加,漳州的不少台资企业家都对主席非常尊敬,得到了主席的关心。张主席会主动询问他们在漳州的发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天福集团等许多台资企业在漳州、在大陆发展得很好。台企台胞融入祖国大陆快速发展进程,同时推动了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增收。
张主席祖籍漳州,他用闽南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两岸了解交流。他以自己的经历和台胞们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撰写剧本,积极推动电影《台湾往事》《云水谣》在漳州取景拍摄。影片获得诸多奖项,在两岸好评如潮,他又欣然应允为拍摄地的漳州市南靖县长教村题写“云水谣拍摄地”六个字,使得长教村声名大振,游客如织。
李纯粹(台盟福州市委会原主委)
张克辉主席曾经在福建和福州工作过,他对福建特别是对福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关心的。我举一个例子,福州的海交会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招商月活动发展而来,张主席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除特殊情况外,都亲临福州参加海交会,多次接见参会台商台胞。他平易近人,深受大家敬重。
记得1999年,他联系彰化商校校友会组团参加了福州海交会,其中包括台湾著名的企业家。他对台胞的接待工作十分重视,亲力亲为,为我们做出榜样。
张主席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亲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早期时候,有很多台胞受邀参加全国政协的新年茶话会等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跟张主席合影。张主席三令五申,非常严格地要求我们,如果有人拿着与他的合影,打着他的旗号到地方要求帮忙办事,无论是谁,都不能搞特殊化,要严格按照规定办理。
他和福州市台盟渊源深厚,对福州市台盟的各项事业非常关心。福州台盟成立20周年、30周年,张主席都亲自题词,勉励我们爱国爱乡、积极履职,为两岸交流作贡献。
谈张德(台盟福州市委会副主委)
2013年,我记得福州市举办第一届海峡青年节的时候,原定邀请的领导因为行程冲突,没办法出席海峡青年节的开幕式,中共福州市委便邀请了张克辉主席。那时张主席已经85岁高龄了,当他了解情况后,为支持两岸青年交流,即使身体已经没有那么健康硬朗,还是到福州给我们“撑场面”,支持福州的对台工作。到现在,连续举办十一届的海峡青年节已经成为榕台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非常感动!
彭京玉(台盟北京市委会原秘书长)
张克辉主席与我父亲都是厦门大学的公费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俩就一起参加了革命,加入了游击队。张主席一直给予了我父亲很大的帮助。之后每次公费生聚会,他们都会相聚在一起。我到台盟工作之后,和张主席也有过很多接触。他非常平易近人,关心年轻人的进步。逢年过节,我和陈军主委一起去看望张主席的时候,他都会详细询问北京台盟的情况,非常关心北京台盟的发展。同时,他也很关心晚辈的成长,经常对我们谆谆教导,给予很多鼓励和帮助,还讲述写作《云水谣》的故事。
我父亲去世时,张主席亲自去送别,他们老一辈的革命友谊深深地感动着我。张克辉主席曾说过他最希望两岸的分离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结束。如今,先辈已经离世,先辈的遗志我们必定继承。
陈小兵(台盟北京市东城区委会主委)
张克辉主席是台盟杰出的领导人,他和我父亲陈炳基当年同为省级组织负责人,更是好友。我小时候见过他很多次,感觉他是一位说话慢条斯理、非常儒雅、和蔼可亲的前辈。他和我父亲年龄相差一岁,是同时代人。当年他很早就考取公费生到大陆求学,而我父亲则一直在台湾岛内从事学生运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盟恢复活动之后,张主席先是担任了福建台盟负责人,后又任福建省台办和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负责人。在这个时期,我父亲通过东京华侨总会的旅日台胞,给福州市引进了全国第一台程控电话交换机,张主席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后来他任台盟中央主席之后,我父亲是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成员。每次评议委员会召开会议,张主席都参加,和我父亲这些老盟员一起畅谈两岸关系、畅叙乡情。可以说,张主席对台盟、台胞感情极深。特别是2015年,我父亲不幸病逝,张主席不顾年老体弱,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让我们尤为感动,充分显示了张主席和我父亲的深情厚谊。
张金川:祖地乡亲和台商难忘张克辉“两岸情”
“他三次回乡谒祖省亲,充分说明了他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浓郁的故土情缘。”得知张克辉的辞世,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安厚镇马堂张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张群河情不自禁忆起往事,唏嘘不已。
位于安厚镇双马村的马堂张氏家庙,始建于1601年,堂号“敬爱堂”,这里是张克辉的祖籍地。
连日来,记者来到漳州,踏访马堂张氏家庙、云水谣古镇,与他的祖地乡亲和台商叙谈,真切感受到张克辉且浓且深的“两岸情”。
“张克辉有深厚的祖地情愫。”在马堂张氏家庙浏览着张克辉回到祖地省亲谒祖的图片资料,张群河感叹道,通过族谱找到祖籍地马堂张氏家庙后,张克辉分别于1999年、2007年、2010年三次回乡谒祖,“亲笔为马堂张氏家庙题匾‘承先启后’,为张氏家谱《清河张氏马堂族谱》题名”。
“承先启后”牌匾高悬于马堂张氏家庙门楼前梁上。80多岁的马堂张氏宗亲理事会原会长张自然曾两次接待回乡的张克辉。他回忆道,张克辉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直讲要“团结”,还为家乡捐资修谱修家庙修校舍。
如今,马堂张氏遍布台湾,两岸宗亲频繁互访。张克辉也曾两次到台湾开展宗亲交流活动,“台湾张氏宗亲都称‘家长来看儿子了’,非常热情”。
张克辉逝世的消息,也让台商黄文广“很不舍”。他说,2010年张克辉来到他在漳州市南靖县创办的咖啡园,关心和勉励台商事业的发展。
“张克辉还分享自己的‘两岸情’,并题写‘两岸情 咖啡香’赠送给我,当时聊了两个多小时,用闽南语话家常,十分亲切。”此后,黄文广还在北京多次见到张克辉。
1948年回到大陆后,张克辉从此与台湾亲人咫尺天涯,父母离世时也未能返台奔丧。借此特殊的经历,他将自己和许多相识台胞的真实故事写成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萦绕着浓浓的乡愁与感伤,更饱含着炽烈的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张克辉创作剧本改编的电影《台湾往事》和《云水谣》,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沧桑的珍贵缩影。电影《云水谣》中“云林西螺”的取景地便是漳州市南靖县的云水谣。云水谣原名长教,是闽南人与客家人的交融之地。之后,长教因《云水谣》而声名大振,改名为“云水谣古镇”。
2009年1月9日,张克辉出席亲自题写的“云水谣”碑刻揭彩仪式。当地人说,当时张克辉感慨道“今天到这里看了以后,觉得这里的风景比小说里面、剧本里面描写得更好、更漂亮”。
谈及“张克辉与云水谣”,当地作家何葆国接受采访时称,电影《云水谣》带动了云水谣景区的旅游效应,这也使得张克辉从此和南靖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据何葆国所讲,张克辉2009年底写出剧本初稿《何日再拥抱》,用艺术形式表现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也描绘了南靖土楼乡村如诗如画的生活场景。为了修改好剧本,张克辉还两次前来开座谈会。
“我来自台湾海峡的东岸,台湾有我童年梦幻、青年的憧憬,有亲人的盼望。我来到台湾海峡的西岸,大陆有我所追求的理想、热爱的事业,有同甘共苦的人民。我爱台湾,我爱大陆,我更爱走向统一、富强的祖国——中国。”张克辉在《海峡心·两岸情》书中写下的文字,或许是对他故土情深的最好诠释。
(图文由台盟中央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