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民主党派中央建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03-02 09:40:27 来源:团结报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记者梳理发现,民主党派中央聚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围绕在创新转化中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高度重视低级别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等多个方面将积极建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经成为包括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

在创新转化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历久弥新、推陈出新、返本开新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其融入时代、融合时尚、深入生活、走向世界,推动传统文化高质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盟中央认为,在新时代要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底蕴,通过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价值,塑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精神与大国气象。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推进重大历史和文化题材创作,推出熔古铸今、古今辉映、既表现传统又彰显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赋予新的时尚内涵,彰显传统文化美学神韵。提炼中华传统审美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表达,注重发掘现代潮流元素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灵魂,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讲好新的传播故事,开展全球文化交流互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用世界语言生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搭建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合作与传播平台,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促进中华经典作品的外译和国际传播。

文化是立国之本,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等方面已取得喜人的成绩,但部分领域仍有待完善。例如,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存在传播力量较弱,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存在市场驱动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面对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有待发掘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既可以作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对外交流合作;也可借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明的深入理解,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

以学校为主阵地 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但是,目前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仍存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文化遗产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遗产教育对青少年正确认识“文化碰撞”的引导不足等问题。

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传媒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长期关注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等问题。民进中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拟提出相关建议,建议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学校文化遗产实践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遗产教育亟须补充地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成更多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和习俗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青少年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将博物馆纳入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给予财政支持,与学校联合开发适用青少年的教育课程、教育活动;优化文化遗产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保障青少年接受优质的文化遗产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中小学校与文旅部门、文物部门、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所在区域文化遗产资源和相关单位的专业资源,共同长期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在文化遗产教育中加强文化内涵教育,使青少年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规范内容管理,建立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审核机制。深入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用青少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文化遗产教育。

青少年是塑造国家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对涵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和民族向心力负有重要责任。但目前,学校在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方面还存在缺少学科专业平台、缺少优质教师队伍、缺少实质内容、偏重形式等问题。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建立职业教师培养体系,实现形式与实质内在统一。

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 重视低级别文物保护活化利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近代以来,我国珍贵文物流失十分严重。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文物追索和返还对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困难重重,相关工作还面临许多艰巨挑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此次我国文物保护法修订为契机,构建完善的文物追索返还制度,为文物追索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民革中央为此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修订中拓宽流失文物追索的主体范围,构建多层次文物追索体系;增设追索文物目录制度,完善流失文物信息档案;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流失文物的信息;明确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划分标准,为文物追索提供指引。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我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507处,国保、省保单位共占比4.15%。市县级以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占我国文物资源的大多数。但是,文物部门对低级别的、比较零散、不易管护的文物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加大低级别文物保护维修力度;增强历史文物保护意识,统筹好、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增加经费投入,分期分批做好低级别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做好低级别文物活化利用。应结合文物资源所处的周边环境和文化生态,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城乡周边具体环境,结合城市文化和乡村振兴,利用现存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开辟小型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推动低级别文物融入大景区建设开发。鼓励地方将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与周边的景区开发实现捆绑、联动、融合,将其作为景区开发的重要资源和关键支撑,在青山绿水之间感悟历史文明,实现大景区带动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低级别文物融入大景区开发的良性互动。(刚 罡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