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民进界委员与部委相关负责人面对面协商
发布时间:2024-03-09 10:03:06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民进界别协商会议现场
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在这里碰撞……3月7日下午,北京铁道大厦,一场探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促进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界别协商会正在进行。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共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全局性高度进行一体部署。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历史性交汇,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强大的科技、卓越的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怎么才能深度融合?怎样才能释放倍增效应?各个领域对教育、科技、人才还有哪些需求?会议上,围绕这些问题,全国政协民进界别委员与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敞开心扉地聊现状、提建议。
“如何融?”是委员们探讨最多的话题。
“我认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出路在于‘融’。”民进山西省委会主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熊继军作为第一位发言人,开言便直抒胸臆。他认为,只有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循环互促”和“衔接互补”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长孙俊青看来,教育、科技、人才管理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呈块状分割,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发力。就此,她建议借助机构改革加大统筹力度,建立与“一体化”相适的体制机制。“结合中央和地方科技委的成立,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考虑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协调互促,推动政策协同、资源统筹、同向发力。”孙俊青进一步阐释说。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李和平则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教育、科技、人社、发改、工信等部门,做好顶层战略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划,构建联动发展机制,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三者实现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度融合、同向发力。
作为以教育为主要界别之一的参政党,民进界别委员担任高校校长的不在少数。协商会上,围绕学术评价机制,校长们也有话要说。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在会上坦言道。他表示,学术评价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的学术评价长期受到“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影响,为此国家大力推动破“四唯”,使科学研究逐渐回归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但是在‘破’的同时也存在‘立’的工作跟进不足的问题,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破’的效果。”他说。
“我要向教育部提一个请求。”谈到学术评价机制话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表情不由得严肃起来。他说:“恳请教育部在地方‘双一流’高校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与建设中给予中西部高校特别支持,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提升地方综合性高校研究生培养能力,并在博士生、硕士生指标增量上给予专项支持,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
校长们的建议,引起了会场不少委员的共鸣。前来参加界别协商会议的教育部负责人也频频点头,手中的笔飞快地记录着。
“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此次会议的热词之一。
许唯临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仍然不够畅通,仍存在研发端和需求端衔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还提出了解决方案:进一步加强“理事会+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对于应用型的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理事会”制度,强化需求端对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与技术委员会一起构成需求与研发紧密对接的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管理体制。
“建议加强高校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单项考核和专项培训,聚焦国家和省产业需求,加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李和平说。
……
整整两个小时,发言的委员们畅所欲言、建言资政;听会的委员们侧耳聆听、认真思考;与会的部委负责同志现场作答,直面问题。会场上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见证了履职诤言转化为发展良策的重要一步。(郭权祺)
[ 责任编辑:孙靖琪 ]
民进界别协商会议现场
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在这里碰撞……3月7日下午,北京铁道大厦,一场探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促进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界别协商会正在进行。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共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全局性高度进行一体部署。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历史性交汇,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战略博弈空前激烈,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强大的科技、卓越的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怎么才能深度融合?怎样才能释放倍增效应?各个领域对教育、科技、人才还有哪些需求?会议上,围绕这些问题,全国政协民进界别委员与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敞开心扉地聊现状、提建议。
“如何融?”是委员们探讨最多的话题。
“我认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出路在于‘融’。”民进山西省委会主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熊继军作为第一位发言人,开言便直抒胸臆。他认为,只有构建起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循环互促”和“衔接互补”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长孙俊青看来,教育、科技、人才管理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呈块状分割,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发力。就此,她建议借助机构改革加大统筹力度,建立与“一体化”相适的体制机制。“结合中央和地方科技委的成立,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考虑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协调互促,推动政策协同、资源统筹、同向发力。”孙俊青进一步阐释说。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安徽省委会主委李和平则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小组,统筹协调组织、教育、科技、人社、发改、工信等部门,做好顶层战略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划,构建联动发展机制,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三者实现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度融合、同向发力。
作为以教育为主要界别之一的参政党,民进界别委员担任高校校长的不在少数。协商会上,围绕学术评价机制,校长们也有话要说。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在会上坦言道。他表示,学术评价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的学术评价长期受到“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影响,为此国家大力推动破“四唯”,使科学研究逐渐回归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但是在‘破’的同时也存在‘立’的工作跟进不足的问题,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破’的效果。”他说。
“我要向教育部提一个请求。”谈到学术评价机制话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表情不由得严肃起来。他说:“恳请教育部在地方‘双一流’高校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与建设中给予中西部高校特别支持,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提升地方综合性高校研究生培养能力,并在博士生、硕士生指标增量上给予专项支持,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
校长们的建议,引起了会场不少委员的共鸣。前来参加界别协商会议的教育部负责人也频频点头,手中的笔飞快地记录着。
“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此次会议的热词之一。
许唯临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仍然不够畅通,仍存在研发端和需求端衔接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还提出了解决方案:进一步加强“理事会+技术委员会”的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对于应用型的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理事会”制度,强化需求端对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与技术委员会一起构成需求与研发紧密对接的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管理体制。
“建议加强高校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单项考核和专项培训,聚焦国家和省产业需求,加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李和平说。
……
整整两个小时,发言的委员们畅所欲言、建言资政;听会的委员们侧耳聆听、认真思考;与会的部委负责同志现场作答,直面问题。会场上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见证了履职诤言转化为发展良策的重要一步。(郭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