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通道”收官!这两位民主党派成员亮相发声

发布时间:2024-03-11 09:10:39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卢进、林孝发、朱松纯、王传喜、倪闽景、周源、谭锦球、柯岚、蔡睿9位全国政协委员走进“委员通道”,接受记者提问。

记者注意到,本次委员通道中,共有2位民主党派成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关注了哪些话题,分享了怎样的故事吧!

图片

现场

倪闽景,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

什么样的孩子能成为大科学家?

图片

倪闽景接受媒体采访。

精彩片段:

“我想对孩子们说,少打游戏多探究,自然世界远比虚拟世界要好玩。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话音未落,倪闽景现场带大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中指和食指交叉,然后摸自己的鼻子,就会感觉有两个鼻子。

倪闽景说:“你肯定很好奇。问,为什么?发现现象、产生问题就是科学的开始。所以,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哪怕是农村地区,也充满了科普的资源。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语毕,委员通道后方路过的委员,为倪闽景比了一个大大的赞……

“有很多家长问,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成为大科学家。我对他们说,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拔尖创新人才,都有三个共同的特质。”倪闽景说,这三个特质包括:很自主,有行动力;对某个领域特别有兴趣,很专注,形成了超越常人的知识富集和能力特长;特别有韧性,能坚持。

在倪闽景看来,无论考试成绩好坏,都能培养这三个素养,这是教育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他表示,打一场篮球,练一次合唱,做做家务,参加科创比赛,都在塑造孩子多样的大脑,增强心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在为塑造创新人才增加可能性。

倪闽景表示,未来,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的科学教育正朝着创新去转向,要培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不要光做习题,“在黑板上做实验”,用双手去探究自然,才是科学应该有的样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并非选拔,而是呵护、尊重。“要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保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认为,教育多样化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本质和方法。

“我想对家长们说,孩子小的时候,不要光背唐诗,也要读读科普绘本,听听科学家的故事。”倪闽景说,“您的孩子把家里的电器拆了,您要高兴才对。因为这样的孩子现在太难得了。”

蔡睿,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辽宁省科技厅厅长

两岸“龙的传人”携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共绘点睛之笔

图片

蔡睿接受媒体采访。

精彩片段:

“大家看,我今天戴了一条红色的领带。因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龙年。中华儿女对龙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压轴”受访的蔡睿在发言开始,便指了指自己的红色领带。

他分享道,去年春天,他们组织两岸青年学生一起来到辽宁省朝阳市,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考古专家共同寻找“龙的传人”的由来。

由于工作原因,蔡睿结识了很多来自台湾在祖国大陆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也见证他们在祖国大陆安居乐业的经历。他为大家讲述了来自台湾的梁洲辅教授的故事。梁洲辅教授是一位混凝土领域的专家,目前在广西南宁师范大学任教。“在这里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有多项专利,也牵头编写了多项行业标准。”蔡睿说,在台湾的时候,梁洲辅和妻子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嘲为“无壳蜗牛”。2021年,梁洲辅在南宁买房子了,成为广西第一位用住房公积金购房的台湾同胞。梁老师说,祖国大陆给他更广阔的舞台,让他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除梁老师之外,还有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创新创业。蔡睿又分享了徐启翔和柯东月两位台湾老乡一起在沈阳创建自己的儿童诊所的经历。“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发现在这里没有什么创新的事情是不可以推动的。柯东月说告诉我,在这里只要有想法,就有机会实现。”蔡睿说道。

蔡睿表示,现在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充满着无数的机遇和可能。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两岸青年是主力军、是晴雨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明天就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俗话说,龙抬头,风调雨顺,人抬头,五福临门。”蔡睿呼吁,“让我们两岸‘龙的传人’携起手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共绘点睛之笔。”(郭权祺)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