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如何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代表委员这样集体支招

发布时间:2024-03-11 09:18:49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图片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时间回到龙年新春伊始,多地“新春第一会”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甚至首要议题。毫无疑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什么样的营商环境是好的营商环境?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这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同样是代表委员参政履职所聚焦的“国之大者”。

疏通市场机制“肠梗阻”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公平竞争,也一直是企业等经营主体对市场环境的呼唤。

“营商环境是一篇大文章。”在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主委邵志清看来,优化营商环境首先应该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衡量市场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市场的公正性、准入性,企业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是否有市场壁垒、开放性如何”。

“现在许多企业参与招投标的准入条件依旧很难。”邵志清认为,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戴“有色眼镜”,或是有资源倾斜,评判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看是否“合法经营”,是否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视角从一城一地扩展到一个区域,市场开放程度是检验市场活力的另一个金标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整体营商环境无疑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按照地区一体化的标准,仍有一些制约发展的“堵点”,比如部分事项标准不一、数据共享仍不充分、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等。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丁光宏表示,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就看人才、资本、资源这三样东西能否自由便捷地流动。“营商环境好了,资本就可以往高价值的方向流动,人才会往高地走,资源也会优化配置。”他建议,加强长三角统一的信用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长三角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和协同仲裁,深化长三角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合作,在破除区域壁垒、统一事项标准、促进服务共享上多端发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好不好,广大经营主体往往更有发言权。”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精英集团董事长翟志海提出,应当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以制度方式保证政府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面对面听取诉求和意见;对政策落实执行情况也要定期进行评估,务求发挥政策实效。

翟志海还建议,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政企匹配机制。“要改变当前营商环境评价以政府供给侧为主的情况,做到政府供给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尤其应更多从企业端获取各类营商环境的反馈数据,为营商环境评价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依据。”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党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同样表示,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都遇到一些困难,政府要找到准确的发力点,更贴近企业的真实需求,更好地服务支撑企业转型、发展。作为民营企业家,她认为,如果能帮民营园区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扶持起更多的民营园区,定会有助于催生一批优质科创企业,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织牢法治建设“防护网”

持续提振民企信心

有一家中小企业成功中标了一个公共建设项目,甲方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却拒绝签订合同。几经交涉无果后,该企业通过网络向司法行政部门投诉,司法行政部门采用法律服务加行政调解的方式,仅仅花半个月的时间就使双方达成了协议,甲方同意补偿企业的相应损失,企业没有花一分钱就实现了维权,企业对这样的结果十分满意。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郑鈜走上“委员通道”接受采访时,分享了这样一个司法助力营商环境建设的案例。郑鈜说,这件案子虽小,却印证了一个道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必须依靠法治。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以法治手段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至关重要。”郑鈜表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遍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我们要不断丰富法治为民的实践,更好助力涉及千千万万个企业、千千万万个群众与家庭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同样关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他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打造高品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速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县级政府必须研究的时代课题。

陈伟志注意到,县市区一级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地方法治观念和诉讼审判不当影响的个案时有发生,一些民营经济主体因此发展信心不足。为此,他建议,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出台的依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依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依法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等举措,合理约束审判裁量权,探索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容错机制,在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作出适度宽松的规定,以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还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的立法工作。”陈伟志表示,当前各地政策和法规文件存在分散化,割裂了市场体系完整性,建议尽快通过国家立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进一步稳定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预期,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也呼吁,将民营企业法作为重大立法,尽快列入计划,尽早颁布实施。“应将平等原则作为‘民营企业法’的核心原则,充分体现民营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具有平等准入、平等竞争、平等监管、平等保护的权利,为民营企业提供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等市场地位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他说。

“要打好司法服务‘组合拳’。”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会副主委刘文斌提出,压缩涉民企民事案件的诉讼时间,降低诉讼费用,常态化采用“快立、快审、快结”的办案模式;对涉民企常见的劳动争议、产权纠纷等案件,制定裁判标准和量刑标准,统一司法裁判尺度,增强法治引导的可预期性。

畅通合作发展“快车道”

助力“走出去”“引进来”

去年11月,德国舍弗勒集团太仓新基地二期工厂开业、新能源三期项目签约。舍弗勒集团是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十大隐形冠军之一,落户太仓28年,先后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20亿欧元。舍弗勒用脚为江苏营商环境投票,正是中国致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是简单地产生国际经贸往来与联系,而是在服务和标准上要向国际高标准看齐、与世界融合。对内,要支持企业形成国际竞争力;对外,要通过服务筑巢引凤,不断突破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对我国的围堵封锁。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在开放这条路上,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长三角共建有各类国际合作园区超60个、自贸区4个。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蒋鹏举注意到,虽然这些园区在国家层面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区域一体化机制框架下建有各种对外联盟,但仍缺乏组织,往往竞争大于合作,甚至有时几十个园区同时紧盯几个地区创新资源。

“开放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蒋鹏举建议,探索设立“长三角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合力打造开放合作新引擎,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创新。在试验区内探索突破一批审批准入、企业一致化监管、要素跨境流通等方面关键制度,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科研管理机制,面向全球人才开放科研岗位、科技计划与大科学装置,率先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郑亚莉则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发出呼吁。她提出,“微型跨国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建设“一带一路”的生力军,建议通过搭建跨境电商渠道、打造跨国直播孵化基地、予以跨境金融支持等手段,助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品牌出海之路。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陕西在涉外执法司法、涉外法律服务、国际法治交流合作、涉外法治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务实举措,为陕西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长期关注相关话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认为,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应完善“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体系。“通过设立独立的‘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心、加强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区的体系化建设、提高国内仲裁机构国际化程度等措施,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他建议。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以市场化为引领,法治化为支撑,国际化为目标,不断构建更有温度的营商环境,以高品质营商环境持续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两会有你

围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话题,两会前夕,记者在“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两会有你”栏目进行了一项调查。“营商环境”概念的提出行之有年,是否得到广泛传播和理解?调查显示,近九成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有所接触或了解,近四成网友表示学习过相关政策或从事相关工作,约一成网友表示不是很了解或没注意到过“营商环境”这个概念。

调查中,网友们还就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表达了关注,提出了意见建议。

图片

留言精选

网友“阳光心态”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重要生产力、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了资本、人力等高端要素的流向,成为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少数地区存在“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为官慢为”“新官不理旧账”等顽疾,这是对营商环境的巨大破坏,如不纠正势必打击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建议成立工作小组,向全国征集问题线索,开展专项整治。

网友“荷艺堂”

基层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企业事当自己事。要着力塑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加强合法权益保护,规范公正科学执法,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发展。

网友“左江濤”

加强信用中国建设,让诚信成为营商环境最靓丽的底色。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氛围,每个人都是营商环境。

网友“星辉”

建议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关注、沟通和专项扶持,除了对大企业、大国企的“锦上添花”,更需要对中小微企业的“雪中送炭”。

网友“老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从市场主体到政府部门都能够诚实守信,遵守法律和规则,违规失信者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后果,相关政策更加稳定可预期,才能把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进一步形成宽松包容、鼓励创新的氛围,以实际行动提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心。

图片

《团结报》3月9日 4版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