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统战  >  

民建中央建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三力” 补齐“三个短板”

发布时间:2024-03-12 09:19:29 来源:团结报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既是技术创新主体,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主要组织者和重要参与者,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抓手,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仍存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创新链主导能力偏弱等短板。

今年两会,民建中央聚焦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针对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三个短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激发内生动力——

吃下科技创新的“定心丸”

2023年,民建中央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年度重点调研专题。当年4月至8月,以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秦博勇为组长的调研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先后在天津、北京等地进行考察调研,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投入科技创新的成本是否会有合理的回报?什么时候能收到回报?企业可以承担的风险有多高?……这是在决定投入科技创新前,摆在每一家企业面前的问题。

但对于以上问题,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仍有部分因素制约企业科技创新。”民建中央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当前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仍有一些顾虑,包括鼓励企业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仍有待加强、部分产业政策主要支持企业产能扩张,以及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足等。

以鼓励企业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例,民建中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市场监管体系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些企业会通过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方式谋取高额利润、侵蚀创新型企业收益。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积极性。”

在调研中民建中央还了解到,部分领域的创新成果激励和保护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企业是否能够依靠创新产品和服务平等进入市场具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最终共同导致企业不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技创新。

针对发现的问题,民建中央建议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推动产业政策更多转向技术创新环节、强化对企业科技成果的保护以及探索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容错机制等方式,减少企业顾虑,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从而有效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增强集聚力——

让科技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对于已经进入科技创新环节的企业而言,它们可能还会面临哪些挑战?民建中央通过调研发现,企业进入科技创新环节后可能会遇到人才不足、资金不足和科技创新平台使用难等问题。而这些困难主要源于企业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要素集聚方面的能力不足。

在人才要素方面,民建中央建议顺畅产学研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体制内外科研人员自由流动;在资金要素方面,建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耐心资本”支撑,成立“耐心资本”投资机构,强化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对产业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长期贷款融资能力,加速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往往需要大量长期资金、耐心资本的持续投入和支持陪伴,因此金融机构的信心和耐心对于企业科技创新而言至关重要。民建中央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引导社保基金等积极参与对科创企业的战略投资和长期投资,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方式,增强金融机构的耐心和信心。

此外,能否有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我国建设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受开放机制和地区合作的影响,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在使用这些创新平台上会遇到一些困难。”民建中央相关负责人说。

基于此,民建中央还建议提升创新平台对企业辐射和开放力度,提升大企业创新平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比如支持依托科技型骨干企业布局建设国家创新平台,推动重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在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布局,便利地理临近的高技术企业的使用。”

提升整合力——

拥有在创新链中的话语权

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民建中央认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在创新链中的整合力也至关重要。

在今年两会的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讲述了他所在的光伏产业投身科技创新的故事。在他看来,攻关技术创新才是光伏行业的主“赛道”。据介绍,天合光能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一直保持在4%至5%,公司累计在研发上投入超过230亿元。“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虽然要经历千辛万苦,但是只有牢牢抓住创新不放松,才能收获‘一览众山小’的喜悦。”高纪凡说。

高纪凡吐露了众多科技创新企业的心声。以新能源、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这些产业具有创新多、变化快的显著特点,而企业往往对市场变化的感知最直接、反应最迅速。因此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既是“出题人”,也是“答题人”和“阅卷人”。

结合实践,民建中央建议,要提升企业在创新链中的整合力,强化企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首先要强化企业产学研参与度和话语权。比如,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本土创新链机构开展创新合作,吸纳更多企业专家参加创新规划、科研项目、平台谋划和成果评审,提高企业专家在成果评审等科技创新评估中的评价权重。

在此基础上,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创新决策和实施。民建中央相关负责人举例介绍,“比如推动国家科技项目征集和指南编制要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评审会要充分吸纳相关产业领域企业专家,支持有实力企业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

民建中央进一步呼吁,要提升企业对创新链其他主体的整合能力,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形成“企业出题、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共同答题”的创新模式。特别是在产业底层技术、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方面,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链式攻关,将高校的基础研究、产业链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团结报记者 李筱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