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统战  >  

让“祖国花朵”向阳而生

——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建言青少年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4-03-14 09:40:42 来源:团结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学生的身心健康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目标。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受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202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倾听成长的烦恼、保护幼小的心灵建言献策。

全社会共同关注——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

今年,民进中央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列入了“民进中央2024年参政议政重大活动计划及调研选题”。前不久,民进中央调研组赴河北、江西、云南等地,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中共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形成了《关于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的提案》和《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会书面发言。调研中,民进中央了解到,适应不同需求和不同情境、有针对性地妥当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类施策的工作标准也未建立。目前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中,家校医社等各主体在处理有关问题时缺乏有效指导、难以把握工作时度效。 

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定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及时辨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变化的状态,评估风险、预测趋势。民进中央建议,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文件落实落地。尽快建立着眼长远“防未病”与目前“治欲病”“治已病”并重的分类施策工作标准,经常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全过程,做到“‘五育’并举、融合育心”,构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着眼于推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科研工作,农工党中央建议,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病理心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设立重大招标课题或项目,支持高校、医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医院设置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将心理健康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危机干预等领域。 

“每年学生的体检中应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会员、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预防筛查工作,加强专项调查,把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列为专项,建立健全青少年抑郁症疾病数据库,为下一步制定政策和防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指出,有近40%的学校未达到“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有28%的学校未按师生比1:500增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方面培训研修还存在系统性不强,实操性、技能型个案剖析较少的问题。“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团队编制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从编制、职称评聘、经费等方面统筹谋划,通过招编、考证、转岗、调度、购买等措施,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支持力度。”高金凤说。 

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教育界别协商会上呼吁,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精神卫生资源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县级及以上医院精神卫生资源全覆盖,特别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置,鼓励第三方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从家庭到学校——优势互补筑牢保护屏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比例高于成年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联合打造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其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学校能够长期系统、科学地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但难以精准进行个体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专业性与系统性,但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有着更加精准的把握。”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党员、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认为,学校与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方面的作用无法相互替代,但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家校应当协同构建更加牢固有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屏障,这需要教育部门指导学校构建科学的家校协同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方案框架,明确家校协同的内容、工作机制等,并指导学校制订本校家校协同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科学方案。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学业压力?如何面对家庭暴力、亲人离世?成长的烦恼有很多,我们怎样才能引导青少年积极地表达情绪、合理地疏解情绪?

“学校努力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加强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一方面,可建立家长咨询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和宣教视频,帮助家长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亲子沟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可建立家长支持网络,帮助家长创建互助小组或小型社区支持资源,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高效运作。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季加孚建议,要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针对性,强化学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普及放松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有氧运动等心理技巧教学,增加学校非课程性质的心理团体、工作坊、讲座、专业机构实践体验的频次,缓解学生压力,根据青少年特点,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学校形成‘人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懂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建议,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加强督查考核,严格按照相关文件与标准,对标对表配齐配足专业队伍。同时,培育兼职队伍,结合评奖评优政策给予专兼职队伍工作激励,结合实际制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晋级晋升的考核标准。

从被动“堵”到学会“疏”——爱的教育是最好的心理教育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部的宜良县,一所民办中学在12年时间里接纳了3000多名特殊学生,这些孩子曾有抑郁、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周三这所学校会举行读书日,每周举办校长对话日,每个月举办读书分享会。行走在食堂、走廊、图书馆,孩子们随手可以拿到一本书,走廊上还有钢琴、电脑。“爱的沟通”、书籍、音乐、电影浸润着这所中学。12年过去,一批批学生从孤独封闭的心理状态中走了出来……这是今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前往云南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调研的所见所闻。

“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帮助和爱,认识到自身价值,就是最好的心理教育。”张志勇说,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为青少年提供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要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中常见的是,很多青少年只有成绩被关注,其他的都可以等以后再说。”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看来,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以及学生焦虑、依赖等因素,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堵”,较少能够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他建议,以体制建设为基础,实现教育贯通。“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卫健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共同参与。”潘碧灵建议,在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后,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目标、方案、评价等内容达成决策一体化,建立科学、统一、有序的体制机制,从而打通、融合、推进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全社会对于心理疾病患者还没有形成更宽容的环境。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了心理问题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这不利于治疗和康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一定要消除对心理疾病的羞耻感。”

“自然世界远比虚拟世界好玩,万物皆可研究。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倪闽景说,打一场篮球、练一次合唱、做做家务、参加科创比赛,都能帮助孩子增强心力、减少心理问题产生,为塑造创新人才增加可能性。(团结报记者 李可)

两会有你

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话题,两会前夕,记者在“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两会有你”栏目进行了一项调查。在教育强国相关的重点工作领域中,哪些最受关注?调查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受关注。

调查中,网友们还围绕教育领域相关话题表达了关注,提出了意见建议。

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加法

加大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教融合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面向现代化产业需求优化调整高校学科布局,将前沿科技成果与校内科学教育深度融合

减轻教师负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留言精选

网友“龚晴”

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医教结合、家校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做好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网友“昊哥”

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关心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双向互动,和谐沟通,共同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另外,家庭教育也要重视,家长要积极和学校合作。

网友“Mr.Will”

应加强数字教育的应用和普及,在教学中多使用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提升孩子动手实践、个性化和场景教学应用,解决教育中看不到、进不去、成本高、危险大等问题,用科技创新引领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

网友“凯哥”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扩大,将幼儿园和高中阶段都纳入义务教育。

网友“刘阳”

深化体教融合科学教育,应着力于培养有责任担当的孩子。担责任、始成长,尽责任、方进步。学习感受科学家精神,体验科技进步的震撼,拥有家国情怀,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充分了解国情,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建议在大学里要有当兵的训练,进入社会之前要有做社工的经历。

网友“冬天的雪”

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学校严重缺乏艺术类教师,乡村教师多是全科教师。建议由教育部组织行业专家录制音乐、美术及书法等科目的系统视频教材,解决乡村教师少的难题,为乡村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