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顾问、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没有国,哪有家?”
发布时间:2024-04-25 13:54:53 来源:团结报

林上元,原名林仪,黄埔军校本校18期炮兵科毕业。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民革中央顾问。
“林公,我来看望您!”今年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前往北京医院,看望慰问民革中央顾问、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代表民革中央向老人送上百岁寿辰的祝福。
今年是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黄埔军校本校18期炮兵科毕业的林上元也迎来了自己100岁的生日。“回想起我百年的经历,无限感慨和唏嘘!”林上元说。
1924年2月20日,林上元出生于湖北武汉,他的外公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父亲是国民党中将林薰南。
全面抗战爆发时,林上元还是一名中学生。“有一天,我带着两个弟弟在东湖上划船,就看见20多架日本轰炸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去,轰炸武汉。”次日,林上元就离开了武汉,前往长沙,到担任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身边求学。
到长沙仅半年,林上元又随父亲去了贵阳和重庆……尽管家境优越,但少年时代的林上元却因日军的侵华行径而饱经颠沛流离。在多次的迁徙中,林上元见证了日军的侵略暴行。“要不是日军侵略,怎么会有那么多家破人亡?”
中学毕业后,林上元决定报考黄埔军校,为保家卫国、反对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身为军人和曾在黄埔军校一期任教的父亲深知从军的艰苦和危险,不愿让儿子受同样的苦。“我父亲不大同意,他总是不希望我当军人,因为危险。”但林上元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执意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二总队的学生。
1941年10月,林上元在黄埔军校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学校门口的这副对联。
两年后,林上元以炮兵队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时正值中日两军在广东激烈交战,史称“粤北会战”。虽然按照惯例,每队的前几名要留校任教,但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林上元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场。
1945年,正在贵州遵义参加培训的林上元收到了前方传来抗战胜利的消息,兴奋不已,和同学们喝酒庆祝,醉了三天三夜。
但抗战胜利不久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又悍然挑起内战,林上元又再一次面临命运的选择。由于对国民党政府感到失望,1948年的一天,林上元决定弃暗投明,投奔中国共产党。
为了去到解放区,林上元只能选择偷渡。“我坐的船在路上被人开枪阻拦,不准我们过去。船夫就给开枪的士兵送钱,说好话,这才允许我们过去。我就这样抵达了共产党所在的武汉。”林上元回忆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上元先后在湖北省人民法院、民革湖北省委会和民革中央工作过。1951年,林上元加入民革,并长期从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2009年,林上元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同年,85岁高龄的他率团赴台交流,实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入岛访问。2015年,林上元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林上元满怀为国尽忠的理想,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黄埔军校,誓死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洪流中。“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抱负和理想,我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林上元感慨道。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一直是林上元最大的心愿。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坚持参加“中山·黄埔两岸情”、黄埔论坛、“黄埔情”海峡两岸退役将军联谊活动等重大活动,继续以“黄埔”为纽带,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多方奔走。
“黄埔军校是驰名中外的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由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黄埔军校的百年历史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立下了丰功伟绩,由此凝聚而成的黄埔精神也成为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林上元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黄埔百年纪念,林上元寄语道:“我能见证黄埔百年,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由衷的惆怅。一百年前,校总理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至今仍然响在耳边,但大陆的黄埔老人已逐渐走远,总理的遗言尚未实现。黄埔精神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由年轻一代去实现。我们这些还健在的黄埔同学更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继续奋斗!”
(李筱)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林上元,原名林仪,黄埔军校本校18期炮兵科毕业。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民革中央顾问。
“林公,我来看望您!”今年2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前往北京医院,看望慰问民革中央顾问、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代表民革中央向老人送上百岁寿辰的祝福。
今年是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黄埔军校本校18期炮兵科毕业的林上元也迎来了自己100岁的生日。“回想起我百年的经历,无限感慨和唏嘘!”林上元说。
1924年2月20日,林上元出生于湖北武汉,他的外公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父亲是国民党中将林薰南。
全面抗战爆发时,林上元还是一名中学生。“有一天,我带着两个弟弟在东湖上划船,就看见20多架日本轰炸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去,轰炸武汉。”次日,林上元就离开了武汉,前往长沙,到担任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身边求学。
到长沙仅半年,林上元又随父亲去了贵阳和重庆……尽管家境优越,但少年时代的林上元却因日军的侵华行径而饱经颠沛流离。在多次的迁徙中,林上元见证了日军的侵略暴行。“要不是日军侵略,怎么会有那么多家破人亡?”
中学毕业后,林上元决定报考黄埔军校,为保家卫国、反对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身为军人和曾在黄埔军校一期任教的父亲深知从军的艰苦和危险,不愿让儿子受同样的苦。“我父亲不大同意,他总是不希望我当军人,因为危险。”但林上元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执意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二总队的学生。
1941年10月,林上元在黄埔军校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学校门口的这副对联。
两年后,林上元以炮兵队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时正值中日两军在广东激烈交战,史称“粤北会战”。虽然按照惯例,每队的前几名要留校任教,但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林上元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战场。
1945年,正在贵州遵义参加培训的林上元收到了前方传来抗战胜利的消息,兴奋不已,和同学们喝酒庆祝,醉了三天三夜。
但抗战胜利不久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又悍然挑起内战,林上元又再一次面临命运的选择。由于对国民党政府感到失望,1948年的一天,林上元决定弃暗投明,投奔中国共产党。
为了去到解放区,林上元只能选择偷渡。“我坐的船在路上被人开枪阻拦,不准我们过去。船夫就给开枪的士兵送钱,说好话,这才允许我们过去。我就这样抵达了共产党所在的武汉。”林上元回忆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上元先后在湖北省人民法院、民革湖北省委会和民革中央工作过。1951年,林上元加入民革,并长期从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工作。2009年,林上元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同年,85岁高龄的他率团赴台交流,实现了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入岛访问。2015年,林上元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林上元满怀为国尽忠的理想,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黄埔军校,誓死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洪流中。“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抱负和理想,我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林上元感慨道。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一直是林上元最大的心愿。作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坚持参加“中山·黄埔两岸情”、黄埔论坛、“黄埔情”海峡两岸退役将军联谊活动等重大活动,继续以“黄埔”为纽带,为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多方奔走。
“黄埔军校是驰名中外的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由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黄埔军校的百年历史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立下了丰功伟绩,由此凝聚而成的黄埔精神也成为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林上元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黄埔百年纪念,林上元寄语道:“我能见证黄埔百年,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由衷的惆怅。一百年前,校总理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至今仍然响在耳边,但大陆的黄埔老人已逐渐走远,总理的遗言尚未实现。黄埔精神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由年轻一代去实现。我们这些还健在的黄埔同学更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继续奋斗!”
(李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