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黄埔军校学员毛鸿基之女、山西太原民革党员毛颖青:历史永远铭记“黄埔精神”

发布时间:2024-05-18 09:36:14 来源:团结报

毛颖青(后排左一)与父亲毛鸿基和母亲(前排坐着)以及兄弟姐妹合影。

提起自己父亲毛鸿基,身为黄埔军校同学后裔、民革党员的毛颖青脸上总是流露出自豪的笑容。她介绍,1941年父亲毛鸿基考入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17期通讯科学习,1949年11月在重庆率部起义,1985年7月加入民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毛鸿基所在电台担任防空通讯任务,主要联络江、浙、皖三省的防空指挥部,收集日军飞机的相关信息,为前方战场决策和后方保卫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1938年通讯兵团整编,毛鸿基被调至广西桂林,后又调到重庆隶属防空委员会中央防空情报所,负责联络各防空司令部,掌握关于日军飞机袭击方向和被炸地区的情况。

由于长期离家,思母心切,1939年,毛鸿基在给母亲的一张个人照片背面写道“慈颜避难离故乡,骨肉团聚甚欢畅,各奔异乡彼此念,奉上近影慰慈怀”。

1941年,毛鸿基进入贵州黄埔军校第17期通讯科学习,主要学习通讯、步兵、炮兵、骑兵等对空联络作战的战略战术及军事训练等科目。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桂林军委会政治部电讯一大队直属区队任上尉分队长,主要负责四战区、六战区、九战区前后方各军、师部队的战报工作。1944年夏,日军进攻桂林,桂林危急。毛鸿基奉命调往贵阳,承担同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联络及搜集各部队战报的任务,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后,他先后调往南京联勤总台负责通讯业务、广州联勤总部无线电总台任台长、国民政府有关部门通讯署总台任台长。

1949年11月,毛鸿基率全台官兵随总部在重庆起义。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缺乏通讯设施和电台装备,毛鸿基指挥电台官兵将所有电台机器,各类密码呼号等清点、造册后上交,得到领导表彰。起义后,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校等军事学校任军事通讯教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通讯人才,被授予军功章及“模范教员”等荣誉称号。

1954年5月,毛鸿基从华北军区学习团第1队转业。1955年至1988年从山西省汾河水利管理局退休前,他先后在太原水土保持站、林业水利学校、晋源灌溉管理段、山西省汾河一坝灌区工作,为山西省的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毛颖青介绍,毛家的三兄弟毛鸿岗(1946年去了台湾任国民党正在筹建的台北防空司令部电台台长)、毛鸿基、毛培生(起义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先后成为黄埔军校学生。

毛颖青回忆,父亲毛鸿基作为一名黄埔同学和民革党员,始终铭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工作重点,团结海内外所联系的人士,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努力工作。毛鸿基生前经常告诉儿女,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没能到台北为去世的大哥上香,希望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儿女们能替他完成心愿,“家祭无忘告乃翁”。

毛颖青常说,“天下黄埔是一家,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同胞是手足兄弟,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愿景。黄埔情让两岸的黄埔人难忘、难舍、难分。作为黄埔军校同学后裔,在担任省、市民革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委员,太原市第三、四、五届台胞台属联谊会常务理事期间,她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经常将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书信及时传送给台湾的亲人,希望他们带动更多的台胞来大陆投资兴业、旅游观光,以增进两岸同胞的交流联系,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多作贡献。

加入民革后,毛颖青曾任民革山西省委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太原市委会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迎泽区政协第一至四届政协委员。作为民革党员和区政协委员,毛颖青积极参加各类调研活动,撰写的《志愿者服务期待全国立法》《建议重大活动高唱国歌取代奏国歌》等社情民意信息被各级政协单篇采用,10余篇信息被民革中央采用。《山西日报》《山西政协报》《太原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报道过她的事迹。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毛颖青坚信,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让我们牢记历史,牢记黄埔人的责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继承黄埔先辈的遗志,不断奋勇前进,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夙愿,谱写出更加光彩绚丽的篇章。”毛颖青说。 (闫 锋


[ 责任编辑:程子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