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报道图  >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4-06-26 09:48:39 来源:团结报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充分肯定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并对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提出殷切期望。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我父亲、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傅正模将军诞辰120周年。在这个特殊时刻,6月16日,我应邀出席了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的一系列相关纪念活动。作为黄埔后代,我来到黄埔军校旧址,在先辈曾经学习、工作、战斗的热土,忆及那燃烧着血与火的岁月,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

同时应邀出席的还有2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至六期黄埔毕业生之后人,甚至还有几位从美国专程赶来。大家满怀虔诚之心,代表亲友来到这里,寻觅先辈的足迹和光荣。

活动的第一站是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时,我惊喜地发现了有关1906年12月至1907年1月同盟会“萍浏醴起义”的相关内容。祖父傅学知是湖南醴陵人,同盟会成员,曾参加同盟会组织的萍乡、醴陵、浏阳地区的武装起义,后起义失败并负伤。祖父的革命思想对父亲有着深远的影响。

活动的第二站是东征烈士墓园。东征阵亡烈士墓为缅怀在东征中牺牲的516位军校师生烈士而修建,位于黄埔长洲岛万松岭,有“小黄花岗”之称。我们全体黄埔后代怀着对先烈的崇敬献花祭拜。

活动的第三站是祭奠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黄埔军校学生。在青松翠柏掩映下,长洲镇的坪岗矗立着这座花岗岩北伐纪念碑。大家手捧鲜花,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

参观、祭奠“一馆二墓”是对历史的缅怀,对先烈的敬仰。站在那庄严肃穆的墓碑前,我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沉重与庄严。烈士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后人应该永远铭记和传承的。

下午两点,大家来到黄埔军校校本部,参加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的活动。这一天正好是黄埔同学录数据库上线的日子。据介绍,该数据库由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联合筹办,现已收录包括黄埔军校校本部、各分校、附设各训练班、各兵科学校在内的黄埔军校学员的资料。我按照提示操作电脑,很方便地查询到傅正模在第一期同学通讯录上的老照片。基本上每个后代都查询到了自己先辈的记录,查询室充满激动惊喜的欢笑声。

紧接着,大家一同参观“国共合作的不朽丰碑——大革命中的黄埔军校”(1924—1927)校史展。展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的历史。展览共展出了170件(套)藏品,除了馆藏的82件(套)外,其余均为来自全国20个单位、黄埔后人及藏家的藏品。整个展览庄重肃穆,观展过程让人深深感受到黄埔军校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及黄埔前辈们那“革命者来”的伟岸身影。这不仅是一次观展,更是一次心灵的穿越之旅。

参观时,我在陈列柜中找到了捐赠的父亲的铜制墨盒,墨盒盖面上有父亲亲笔书写的“保持过去之光荣历史”九个字。这个墨盒是父亲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定制的,那时正值他在武汉参加第九战区日军投降仪式。现在作为后人的我完全能够体会到他当时那种既喜悦又沉痛之情——他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的胜利深感骄傲,但同时也会想到那些并肩作战、壮烈殉国的同学、战友、部属,为他们而伤心难过。因此,“保持过去之光荣历史”是铭刻在他心中的。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遇到了熟悉的民革领导嘉宾,我向他们介绍了捐赠给纪念馆铜墨盒的过程,他们予以高度赞扬,也为之感动。

观展完后,我们来到了在军校宿舍区外的院子。那里有一高约1.3米、长数十米的黑色花岗岩质地石刻墙,上面刻录着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至七期教职员和同学的姓名。我在石刻墙上分别找到了作为第三期教职员和第一期学生的傅正模的名字。抚摸着墙上的名字,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我觉得似乎与父亲跨越时空在对话,对他的回忆和思念不禁涌上心头。

回首过去,我们对那些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英烈感到无比的敬仰和怀念。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谱写了壮丽的革命诗篇。“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谨以此文纪念并致敬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作者傅克刚,系黄埔军校一期生傅正模将军之子、民革广东省珠海市委会原秘书长)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