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黄埔军校初期的校风建设

发布时间:2024-07-18 14:31:07 来源:团结报

黄埔军校的校风建设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切呼唤,到严格军法管理的铁律执行;从注重实战的军事教育,到强调团队协作互助的深厚情谊。它不仅塑造了黄埔学子的独特品格,也为后来中国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黄埔军校的校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也为世界军事教育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黄埔军校成立初期的校风是如何建设的呢?

爱国主义教育

黄埔军校自创立之初便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校之本。黄埔军校的大门上,曾悬挂着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其上镌刻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此联立场鲜明,昭告人们,黄埔军校培养的不是追求个人权势和财富的人,而是勇于牺牲、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革命军人。在其教育实践中,黄埔军校则通过课堂讲授、军事实践、革命斗争等多种形式,向学员灌输爱国思想,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热情。

首先,开设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课程。黄埔军校特别注重国家历史、民族精神和革命理念的教育,以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为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政策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黄埔军校相继开设了“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史”“政治学”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员们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历史有更深刻认识,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信念。

其次,通过“公开讲演”“觅士兵私下谈话”等方式,强调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学习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在开学演讲典礼中,鼓励黄埔师生要继承先烈遗志,以先烈为榜样,学习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军校领导也在对士兵训话中,指出国民党历经几多挫折仍然能够存在的原因,是有那些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彭家珍和王少峰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先驱者们。他们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毅然决然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训话、公开讲演等方式,激发了学员为革命奋斗牺牲的热情。

再次,在斗争中培养学员的爱国情感和为革命奋斗终身的信念。黄埔军校是在大革命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办的,军校学员不仅要面对学习上的挑战,还要应对外部的叛乱和威胁。张治中在回忆建校之初的艰辛历程时说,军阀对黄埔军校虎视眈眈,为了保卫学校,黄埔学生“白天读书,晚上还要放步哨,担任黄埔警戒的责任”,因此黄埔军校采取了边学边战斗的教学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在广州商团叛乱、淡水战役、第一次东征等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的学员们不仅通过实践锤炼了军事技能,更在激烈的斗争中深刻领悟了爱国主义的内涵。这种“学战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爱国主义重要性的理解,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信念。

课堂教育注重实战化、贴近战场

由于黄埔军校建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卫学校安全,随时应对反叛势力的攻击,便制定了注重实战化、贴近战场的教学方针。周恩来在第三期学生开学讲演词中也指出:“我们无论求什么学问,总要在实际中去做。”因此在军事训练方面,学员们不仅要学习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军制学等军事理论课程,为了更深入地掌握军事战略和战术原则以及武器装备的正确使用,还需通过实际操作来丰富课堂和教材中的知识,从而提升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开设野外演习、战术实行、野营演习这三大类演习课程,使学生们深入了解战场上的各种阵中勤务及技术原则,同时还充分利用战争环境,组织学生实战演练,将课堂知识融入实战,促进技能提升与实战经验积累。这种实战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员们能够迅速适应战场环境,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课外教育注重学员多方面发展

黄埔军校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上一直秉持着严谨、开放的态度,在注重学员学习课程规定的军事训练和思想理论之外,还极为重视丰富学员课外活动,促进学员多方面发展。

黄埔军校先后出版《青年军人》《黄埔潮》《黄埔日刊》等报刊,为教官和学生发表言论、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开辟阵地。同时,为了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黄埔军校还出版了《孙总理演讲集》《廖党代表演讲集》《蒋校长演讲集》以及恽代英的《国民革命》等文集和著作,使学员在深刻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激发其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军校政治部还创办了“血花剧社”,供教官、学生寓教于乐,活跃精神生活。血花剧社的演出剧目以革命剧为主,有《血泪湖》《黄花岗》《还我自由》等演出剧目。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坚定了学员们的革命信念,也为他们日后的战斗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外,黄埔军校还尤为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孙中山曾言:“做革命军的根本,还是在高深学问。”而要达到这一高度,他认为,学生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所学,还需“以一窥全,灵活变通”。因此,军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钻研军事学、革命理论等书籍,广泛阅读各类报刊,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黄埔军校这种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在军校的锤炼下,这些学员们逐渐成长为既有军事素养,又富有革命热情的优秀人才。

培养纪律意识与自律作风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军事学校,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黄埔军校以严格的军规校规著称,从日常作息到军事训练,从个人品行到团队协作,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黄埔军校的校歌中便有“主义需贯彻,纪律莫放松”。黄埔军校领导多次提及纪律的重要性,指出“党员要绝对的遵守,绝对的服从。”

为了强调军纪,使全校师生的言行和奖惩有章可循,进而养成学员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黄埔军校在初创时期就实行军法管理,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军事连坐法》《矫正恶习令》等。这些军法不仅涵盖军事训练的方方面面,还深入到学员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思想学习,以此培养学员的刚强、服从、尽忠、沉毅等军人品质。同时,为维护学校的纪律和权威,学校还依照《革命军惩罚条例》《审判条例》和《陆军监狱规则》对违反军法校规的学员进行严厉惩处。

黄埔军校不仅注重校内纪律,还高度重视学员在校外的行为规范。蒋超雄曾回顾第一次东征途中因口渴误吃百姓萝卜后深感违纪严重,随即进行自我检讨并归还萝卜、道歉。由此可看出,黄埔军校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和自律要求,培养学员高度的纪律意识和自律作风。这种严格的作风不仅使得黄埔军人在战场上能够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更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这种纪律意识和自律作风也成为黄埔军人独特的品质标志。

(作者:史佳佳,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