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商联的发展和改革
发布时间:2024-07-23 10:44:39 来源:团结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商联经历了从筹备、诞生、成长到壮大的过程,其发展历程与我国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49年8月,中共中央就作出了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的决定。一些大中城市在改造旧商会、旧工业会、旧同业公会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工商联地方组织。1951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必须加强工商业联合会的工作,准备成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951年11月,全国工商联筹备委员会筹备处正式成立。至1952年12月底,各地已成立工商联或筹委会超过1000个,为全国工商联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53年10月23日,全国工商联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全国工商联在推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联的主要工作逐渐转向组织、推动原工商业者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后,工商联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199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标志着工商联性质、作用和任务有了重大转变。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发展背景下,工商联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1993年10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全国工商联及地方各级工商联同时也称民间商会,工商联实现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主要任务。201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对工商联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作出定位,明确了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了工商联工作在促进“两个健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工商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政策措施。202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来,各级工商联围绕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建设高水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促进共同富裕以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在深化群团改革以及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背景下,工商联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推动各级工商联改革和发展,要牢牢把握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个特性。一是加强统战性。统战工作是团结人、争取人的工作,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工商联工作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画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最大同心圆,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大团结、大联合的广泛共识,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先进典范。二是发挥经济性。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工商联要充分发挥“联”的优势,搭建各类经济服务平台,围绕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各类经济活动,促进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要引导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体现民间性。工商联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是民间商会组织,必须在坚持统一战线性质的前提下,不断健全和完善民间商会职能。要加强工商联会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进一步优化会员结构,兼顾不同行业、地域和背景,实现知名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筹覆盖,更好地为会员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促进发展。(陆聂海)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商联经历了从筹备、诞生、成长到壮大的过程,其发展历程与我国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49年8月,中共中央就作出了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的决定。一些大中城市在改造旧商会、旧工业会、旧同业公会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工商联地方组织。1951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必须加强工商业联合会的工作,准备成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951年11月,全国工商联筹备委员会筹备处正式成立。至1952年12月底,各地已成立工商联或筹委会超过1000个,为全国工商联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53年10月23日,全国工商联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全国工商联在推动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商联的主要工作逐渐转向组织、推动原工商业者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后,工商联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199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标志着工商联性质、作用和任务有了重大转变。在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发展背景下,工商联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1993年10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全国工商联及地方各级工商联同时也称民间商会,工商联实现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有机统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不断壮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主要任务。201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对工商联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作出定位,明确了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了工商联工作在促进“两个健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工商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政策措施。202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工商联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来,各级工商联围绕促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建设高水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促进共同富裕以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在深化群团改革以及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背景下,工商联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推动各级工商联改革和发展,要牢牢把握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三个特性。一是加强统战性。统战工作是团结人、争取人的工作,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工商联工作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画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最大同心圆,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大团结、大联合的广泛共识,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先进典范。二是发挥经济性。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工商联要充分发挥“联”的优势,搭建各类经济服务平台,围绕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各类经济活动,促进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导向下,要引导民营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体现民间性。工商联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是民间商会组织,必须在坚持统一战线性质的前提下,不断健全和完善民间商会职能。要加强工商联会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进一步优化会员结构,兼顾不同行业、地域和背景,实现知名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筹覆盖,更好地为会员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促进发展。(陆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