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30 10:03:19 来源:团结报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是中国改革开放又一座标注时代的里程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找准了“坐标系”、明确了“路线图”,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全会《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谈几点学习思考。
一、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抓好评价体系建设具有导向性作用。一是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建设。实现三者有机衔接、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凸显“1+1+1>3”的改革倍增效应。二是推进高校分类分层分级评价体系建设。应根据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产业型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本硕博不同层级、理工医人文社科不同学科专业等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特点,科学分类分层分级制定针对高校和高校内部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高校间优势互补,摈弃同质化雷同发展,以满足国家需要、人民期盼与差异化需求。三是科学合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设。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特色特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内容应包括科技开发、科技合作、科技服务、技术转移、专利转让及其它内容,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中过度重视或仅仅考虑专利转化率的倾向,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更好坚持“四个面向”。
二、关于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开展学科调整和优化力度的思考。应聚焦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静态化及其与现代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的瓶颈,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服务现代产业升级,强化高校学科前瞻性布局,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探索跨区域、跨学校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健全学科专业预警、限招、退出机制,以推动产教融合、普职融通、科教融汇。同时要防止新学科专业扩大化无限制增加或同质化雷同增加。
三、关于系统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思考。立足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需求,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招生选拔和学生评价机制,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供给体系,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强化多元协同,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依托,深化校地、校企联合育人。
四、关于将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验证平台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思考。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是推动原创技术成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环,但存在系统性布局不够、持续投入不足,运营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将具有突破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建设布局、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等,引导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布局合理、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体系,为原创技术茁壮成长、科技成果产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搭建桥梁。
(民革中央副主席田红旗)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是中国改革开放又一座标注时代的里程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找准了“坐标系”、明确了“路线图”,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全会《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谈几点学习思考。
一、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抓好评价体系建设具有导向性作用。一是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建设。实现三者有机衔接、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凸显“1+1+1>3”的改革倍增效应。二是推进高校分类分层分级评价体系建设。应根据综合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产业型大学等不同类型高校、本硕博不同层级、理工医人文社科不同学科专业等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特点,科学分类分层分级制定针对高校和高校内部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高校间优势互补,摈弃同质化雷同发展,以满足国家需要、人民期盼与差异化需求。三是科学合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设。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特色特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内容应包括科技开发、科技合作、科技服务、技术转移、专利转让及其它内容,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中过度重视或仅仅考虑专利转化率的倾向,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更好坚持“四个面向”。
二、关于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开展学科调整和优化力度的思考。应聚焦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静态化及其与现代产业发展适配度不高的瓶颈,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服务现代产业升级,强化高校学科前瞻性布局,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探索跨区域、跨学校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健全学科专业预警、限招、退出机制,以推动产教融合、普职融通、科教融汇。同时要防止新学科专业扩大化无限制增加或同质化雷同增加。
三、关于系统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思考。立足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跃升的需求,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招生选拔和学生评价机制,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知识供给体系,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强化多元协同,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依托,深化校地、校企联合育人。
四、关于将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验证平台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思考。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是推动原创技术成长、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环,但存在系统性布局不够、持续投入不足,运营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建议将具有突破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建设布局、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等,引导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布局合理、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体系,为原创技术茁壮成长、科技成果产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搭建桥梁。
(民革中央副主席田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