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E家  >  

廖仲恺与黄埔军校的筹备

发布时间:2024-08-01 14:25:35 来源:团结报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呕心沥血,所作贡献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载入了史册。值此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谈几件廖仲恺与黄埔军校的轶事,从偶然性事件中看必然性选择,进一步传承爱国精神和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尽心竭力的奋斗精神。

临危受命担任代理筹备委员长

孙中山最先任命负责筹建黄埔军校的筹备委员长并不是廖仲恺,而是蒋介石。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委员有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等人。2月6日,军校筹备处正式成立。可是仅过半月,蒋介石辞职,未经批准就离开广州返回老家。他解散筹备委员会,给各委员发放遣散费,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由他邀请来的,听了他的话便散伙了。由廖仲恺邀请参与筹备处工作的第二师参谋长叶剑英和邓演达等人则表示反对解散,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他们决定要问问廖仲恺的意见,可适逢他不在省城。过了三四天,廖仲恺回来后,态度坚决地认为应该继续推进军校筹建工作。他对筹备处人员分析道:“应该了解,办黄埔是党要办的,而且一定要办成。你们中间有不少人是蒋先生邀请来的,你们应该以君子爱人以德的态度帮助蒋先生。如果党要办,蒋先生不要办,或因此办不成,蒋先生要开罪于全党,将来他如想回来再参加革命,怕也很困难了。所以筹备工作要照常进行。”

另一方面,孙中山在收到蒋介石的辞职书后,于23日批示不准他辞职,并明确“所有军官学校筹备处已交廖仲恺先生代”。于是,廖仲恺临危受命,成了军校筹备委员会的代理委员长,才使“筹备工作照常进行”。

从筹备处正式成立到5月5日黄埔第一期生正式开课的3个月里,筹备委员会共召开了32次筹备会议,几乎都由代理委员长廖仲恺主持,订定校章、修理校舍、任免教职员、招考学生、审查员生资格、决定学生教练计划、决定全校员生加入国民党、决定服装书籍之样式种类及购置办法等各种筹备事项,都一一落实,终使“败瓦颓垣,荒烟蔓草,久为狐鼠窃居之所”的弹丸小岛黄埔焕然一新,“一变而为跃马谈兵之地”。

同时,廖仲恺叠电催促蒋介石返粤就职视事。3月10日,廖仲恺电告蒋介石招考教官、学生情况及安排,“各事皆如兄意进行,四月一日筹备完毕”,劝他“毋负远来考者,以损党誉”。26日,廖仲恺再电蒋:“归否,请即复,俾得自决。”已有“最后通牒”之意。30日,廖仲恺再次催促他“速来为佳”。

蒋介石之所以辞职出走,对军校财政困难束手无策是主要原因。3月21日,廖仲恺致蒋介石函中说:“校中财政已妥,兄归便可发表。”30日,蒋介石再电询廖仲恺:“兄言军校月款已妥,是否政府另有指定?如徒藉该款,则仍不可靠,请详复。”4月3日,廖仲恺复电承诺“担保”:“军校款弟不问支出,兄亦不问来源,经费不乏,尽可安心办去。”

得到了如此保证,蒋介石终于4月14日启程回粤,彼时军校一切均已筹备妥当。抵粤后的蒋介石坐享其成,仍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故一般咸信蒋校长回粤主持军校,乃因得到廖仲恺对经费的保证之故”。参与黄埔军校筹建、首任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说:“当时真正懂得中山先生建军思想的是廖仲恺先生,而不是蒋介石。”

1924年初能顺利办成黄埔军校,廖仲恺功不可没。

特批胡宗南参加总复试

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时,胡宗南报名投考,通过了上海的初试、复试选拔,上海复试的考官是毛泽东。发给路费,他3月如期来到广州参加全国总复试。可是,第一关体格审查时,他就因为身高不达标而惨遭淘汰,考官直接取消了他参加总复试的资格,毫不客气地说他“你根本不是当兵的材料”。胡宗南听到这个结果,想到自己奔着投身国民革命、改变个人命运的目标来投考,如今举目无亲,不知如何是好,陷入了绝境……他不禁悲从中来,便放声大哭起来。

哭了一会儿,胡宗南猛地站起来,他大声责问起取消他复试资格的那位考官说:“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革命是每个年轻人的义务!”甚至把孙中山、廖仲恺个子都不高也数了个遍。考官被惊得目瞪口呆。

考场闹得动静那么大,惊动了正在另一个房间的廖仲恺。廖仲恺开门一看,不但没有因为考生说他个子矮而生气,反倒乐了,随即写了张字条交给胡宗南,上书:“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

凭着廖仲恺的字条,胡宗南获特许参加了接下来的文化考试。

拍板同意招收女生

黄埔军校首招女生是1927年2月在武汉分校,编为黄埔第6期,这是在廖仲恺牺牲一年半之后的事了。可是,廖仲恺却是军校里最先拍板同意招收女生的领导。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成功召开,何香凝作为孙中山亲自指定的三名妇女代表之一,在会上提出“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男女平等提案,获得通过,写进了大会宣言,并于3月8日在广州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活动,两千多人集会后举行了浩浩荡荡的游行示威,公开喊出男女平等的诉求。但真正的男女平等绝非举行集会与游行那么简单。黄埔军校开学后,代表先进时代潮流的黄埔军校师生,首倡女子从军和“男女同学”问题,以实现在军事教育上的男女平等。二千多年困于封建牢笼的女界先锋,更是为之向往。

《中国军人》杂志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为以黄埔军校为主体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实际领导人是周恩来,主笔有蒋先云、周逸群等共产党员。1925年,《中国军人》在庆祝“三八”节15周年之际,特刊文纪念。作者洪筠在《军人与妇女》一文中,论述了封建压迫下我国广大妇女的悲惨境地,同时呼吁在世界各国妇女运动兴起的现代社会,中国妇女也要起来争回自己应得的权利,号召“中国妇女在男子们已冲锋陷阵肉搏于血泊中之关头”,不要再熟视无睹,也不要仅仅“摇旗呐喊作壁上观”。他希望妇女们明白,权利归于最大努力者。要想真正获得女权,必须荷枪实弹去争取;“吾亲爱之姊妹诸姑,其速武装完成国民革命,以追求应得之平等自由,以洗女界之旧污,发扬女权,以追求人类最高之幸福”。

文章发表后,许多有志女青年纷纷致信黄埔军校,表示赞同和拥护,有些女青年甚至千里迢迢来到广州黄埔军校,其中以“金慧淑女士两次报考军校的事迹”最为有名。

金慧淑是广西灵川人,女子法政大学毕业。她来到广州,找有关部门陈情,于1925年6月9日直接上书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提出要求黄埔军校招收女生,表示自己志愿成为一名“革命的女军人”。可信发出后并未得到答复,她又去找何香凝请求帮助,可她也没能帮上忙。金慧淑又到黄埔岛上,可校长蒋介石避而不见,她就去政治部特别区党部请求,表示“中国四亿人口,女子居半……两亿女子不能取得从军权,这就不能说是男女平等”云云。无独有偶,还有一位名叫潘慧勤的女士也来到黄埔,也坚决要求参军。

就这样,关于女子参军和黄埔军校招不招女生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但女子从军阻力极大,封建伦理纲常对女子的束缚和偏见根深蒂固。1925年7月13日,《广州国民日报》刊出一篇署名“忠言”的文章,竟大肆攻击和诋毁“女同志军”。《中国军人》杂志对这种贬损“女同志军”的言论展开了争鸣辩论,其中共产党员李之龙撰写的《陆军军官学校招收女生问题》一文,用充分的说理论证了招收女生的可行性,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廖仲恺对于招收女生的第一反应是“讲笑”,但听取各种意见后,廖仲恺果断表示,只要女生的身体足够强壮,能够吃得消训练,并符合条件,也可考虑同意女生入校。

1926年11月底,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开办的同时,公开向全国招收女生,计划40名。计划引起了热烈响应,报名人数很多,经过初试、复试各5次的严格选拔,实际录取了183名,加上后湖南学兵团刚招收的30名也编入军校,成立了女生队,编入黄埔军校第6期。1927年2月,已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200多名女战士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作者:蔡瑞燕;单位: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