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推动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4-09-03 10:18:35 来源:团结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等学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强化高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归属情感。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璀璨文化及深厚传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高校学生将自觉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在思想深处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仅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更激发他们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

第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效应。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为各族人民创造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通过培育高校学生共同体意识,可有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石。

第三,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学生通过深入研习,能够精准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强劲动力。文化自信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提供坚实支撑。

第四,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青年学生将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这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高校学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因此,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强化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是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繁荣兴盛的深远考量。为此,高校需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以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归属感,使其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与强大凝聚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设计。要开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局面,需要从顶层设计维度,构建高效有序、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确保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方向、有节奏、有保障。

一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一战线部门牵头统筹,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整体布局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在多方联动机制作用下形成坚不可摧的合力,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局面。

二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等专家队伍的作用,开展教学调研指导,充分发挥形势研判、决策智囊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环节的合理安排和规划,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全方位全过程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打造凝聚人心的管理队伍。开设中国历史、民族学、民俗学、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族群社会学、民族地区发展等课程,系统教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通过丰富的教学素材与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与文化精髓。例如,历史课程将引领学生穿越五千年文明长河,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民族学课程则揭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样性,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共生;民俗学课程则通过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生动实例,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还可运用虚拟现实体验与三维模型展示等创新手段,精心打造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平台,营造一个促进共同学习、共享成果的和谐家园。

在各类培训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高校辅导员、团干部、管理人员等群体作相关辅导报告、专题讲座,提高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水平,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有理论、懂政策的队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管理。

(三)举办系列活动,融入校园建设。高校应积极策划并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文化节、传统艺术展览、民族音乐舞蹈展演等,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与感悟民族文化魅力的平台。在民族文化节上,学生亲手制作民族手工艺品,感受民族技艺的精湛与文化的深厚;在传统艺术展览中,学生领略传统戏剧的韵味,了解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不仅让学生欣赏到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更通过互动环节,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各族师生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

高校应致力于构建包容、尊重与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各族学生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校园环境中,通过了解彼此生活,互相感受彼此最真实的情怀。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以学生实际兴趣爱好为媒介,精心打造校园活动品牌项目,构建内涵丰富的活动体系,使学生亲身感知各个民族的真实风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建立民族文化艺术博物馆、校史馆、文化墙展示、举办民族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计划,培养组织宣讲团,打造精品微课,聚焦“民族团结进步交流交融”“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等主题,广泛开展宣讲教育进课堂等主题活动,讲活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发出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舆论。

(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共同体意识。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锤炼能力;组织党的理论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运动会、共植民族团结纪念树等活动,构建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平台。引导学生到民族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化宣传、爱心医疗、教育关爱等社会实践服务,各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亲身感受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而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综上所述,高校应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通过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高校学生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尊重与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罗博为,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