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娟 刘洪银:加快乡村史志编纂 助力打造乡愁工程
发布时间:2024-09-09 10:27:15 来源:团结报
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村史村志沉淀村庄乡音乡韵,承载看得见的乡愁,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引才功能。然而,当前乡村史志整理编纂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一盘棋的工作局面;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乡村史志编修的主导力量;经费人员短缺、资料搜集困难,乡村史志编纂难以实现全覆盖;社会资源的动员整合不足,尚未形成村志编纂的合力。
为此建议:
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乡村建档修志工作落地落实。制定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以区县为单位统筹域内乡村史志编修工作,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原则、质量标准等。区县方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村志编纂调研活动,将村志编修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年度工作事项。
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加强乡村建档修志的组织保障。完善村志编修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明确史志编修组织机构、编修主体、编修标准、经费来源、人员安排等,以法律保障乡村建档修志工作。建立完善乡村史志编修领导体系,成立乡村史志编修领导机构,组建专家组,规范村志编纂工作的组织实施、标准设定、工作考核、成果验收、人员培训等。
完善机制设计和政策支持,激发村史村志编修工作的动能。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合力采史修志机制。整合方志、档案、文联、文化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发动本街镇企业家、能人贤达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村志编修工作中来,形成政府引导、专家支持、社会群策群力的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村志编修机制。
拓宽筹资渠道,多措并举解决村志编修经费短缺问题。可采取村集体分担一点、街镇扶持一点、区县政府补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同时,可号召村民、在外乡贤、本地企业、社会各界捐款,采取众筹模式筹集资金,专款专用。
加强编修工作的考核管理,高质量推进乡村史志编纂。建立史志三级评审制度,即村社初审、街镇复审、区县终审的史志书稿审核制度。方志管理部门可将村志编修进度纳入检查考核之列,定期督促检查村史村志编修的进度和质量。
(作者高莉娟系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民盟盟员,作者刘洪银系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天津城乡产业融合实验室主任)
[ 责任编辑:丁咪 ]
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村史村志沉淀村庄乡音乡韵,承载看得见的乡愁,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引才功能。然而,当前乡村史志整理编纂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尚未形成一盘棋的工作局面;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乡村史志编修的主导力量;经费人员短缺、资料搜集困难,乡村史志编纂难以实现全覆盖;社会资源的动员整合不足,尚未形成村志编纂的合力。
为此建议:
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乡村建档修志工作落地落实。制定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以区县为单位统筹域内乡村史志编修工作,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原则、质量标准等。区县方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村志编纂调研活动,将村志编修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年度工作事项。
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加强乡村建档修志的组织保障。完善村志编修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明确史志编修组织机构、编修主体、编修标准、经费来源、人员安排等,以法律保障乡村建档修志工作。建立完善乡村史志编修领导体系,成立乡村史志编修领导机构,组建专家组,规范村志编纂工作的组织实施、标准设定、工作考核、成果验收、人员培训等。
完善机制设计和政策支持,激发村史村志编修工作的动能。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合力采史修志机制。整合方志、档案、文联、文化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发动本街镇企业家、能人贤达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村志编修工作中来,形成政府引导、专家支持、社会群策群力的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村志编修机制。
拓宽筹资渠道,多措并举解决村志编修经费短缺问题。可采取村集体分担一点、街镇扶持一点、区县政府补助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同时,可号召村民、在外乡贤、本地企业、社会各界捐款,采取众筹模式筹集资金,专款专用。
加强编修工作的考核管理,高质量推进乡村史志编纂。建立史志三级评审制度,即村社初审、街镇复审、区县终审的史志书稿审核制度。方志管理部门可将村志编修进度纳入检查考核之列,定期督促检查村史村志编修的进度和质量。
(作者高莉娟系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民盟盟员,作者刘洪银系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天津城乡产业融合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