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侨海力量 助推东北振兴——来自2024海创论坛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4-09-10 15:33:44 来源:团结报

2024海创论坛现场。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东北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而高水平对外开放则是东北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由致公党中央主办,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致公党辽宁省委会等承办,以“振兴东北侨海报国”为主题的“海创论坛·2024”于8月20日至22日在辽宁沈阳举办。
“中国致公党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始终立足党派职能和特色,坚持‘致力为公跟党走,侨海报国建新功’,积极开展为侨服务、引才引智,打造一批服务侨海人才创新创业品牌项目,凝聚侨海力量为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在论坛讲话中指出。
论坛期间,致公党各省海创企业家、海外企业家及创业团队代表、跨国企业及外资企业代表、海外侨领代表、东北三省欧美同学会代表以及来自海外8个国家和地区共331名嘉宾齐聚辽宁沈阳,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加大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东北应抢抓时代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好融入全国大市场、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三大战役’。”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马一德表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是在科技创新。
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对此也深有感触。2009年,汪之涵从英国剑桥留学回国创业至今,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自创业以来,汪之涵及其团队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成功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中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IGBT驱动芯片,逐步在光伏发电、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
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汪之涵感慨道:“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不管是成熟大企业,还是初创小公司,只要有足够的核心技术,都有机会大展拳脚。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加速从1到100的发展阶段,为改变我国半导体领域‘缺芯少核’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如何以改革创新推进东北振兴?马一德以德国鲁尔地区和日本九州为例进行了案例分享。他认为,以上两个老工业区正是通过科技赋能和前瞻性产业引进,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集群化发展焕发生机活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资源型、重工业型区域‘换道超车’提供了战略机遇。算力中心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的底座,需要冷凉的自然气候、充裕的电力资源、地理位置邻近创新型城市等条件,东北三省一区具备这些条件,可以大规模布局算力中心,不仅满足京津冀发展高精尖产业所产生的算力需求,而且能支撑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培育壮大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赋能。”马一德表示。
深化对外开放协同创新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中拥有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陆海双重通道,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拥有战略地位和作用。当前,辽宁正凝心聚力打造新时代‘六地’,努力建设国家向东向北开放战略支撑、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致公党辽宁省委会主委、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说。
东北地区不断加快发展,也引来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合作。“上合组织”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则是上合组织的工作机构,旨在扩大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建立上合组织成员国实业界和金融界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对话,促进落实政府首脑在经贸合作纲要中确定的多边项目。
“作为一个开放的、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我们愿意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共同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以及地区间多边贸易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秘书处执行秘书长组织事务特别助理童丹表示,未来可以从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跨境经贸与投资合作、青年创业与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实现东北全面振兴,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还应加强跨区域统筹规划协调。马一德表示,要下好协同创新“先手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东北的科技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转化为新型工业化优势。
东北地区高校数量多、规模大、水平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数量都排在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科研力量还深度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创新成果的设计、研发、制造。但当前,东北地区的丰富科教资源还没有充分转化,科技创新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对东北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马一德还表示,还应加快转变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探索建立市场驱动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创新主体有活力的有机统一。
引才汇智助力全面振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加快从土地、劳动和资本向知识、数据和人才转变。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仍然离不开人才支撑,而留学回国人员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致公党辽宁省委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汇聚‘侨海’资源,努力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和引资引智的工作品牌,为侨海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振兴东北、服务辽宁搭建桥梁纽带,先后举办了‘引凤工程辽宁行’‘海归创业聚焦辽宁’资源化工与材料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许光文还表示,聚焦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后的发展,专注吸引留住更多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来辽创新创业,致公党辽宁省委会还立题“海归创新创业”连续五年开展调研,形成多篇建议获辽宁省相关负责同志批示。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汪之涵认为,科技创业道路难免崎岖不平,除了勇往直前,还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志向和能力。留学回国人员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球化新时代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东北地区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汪之涵建议,一是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建立科研合作,有利于开展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和交流合作;二是“土洋结合”的创业团队,有利于碰撞创意火花、激发创新动力,推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国际化的视野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并快速应对各类挑战。
“学成归来后,我们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追逐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力争成为留学报国的民族脊梁、堪担重任的国家栋梁、内外联动的沟通桥梁。”汪之涵这样鼓励留学人员。
(邱凌 、卜兰杰)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2024海创论坛现场。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东北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而高水平对外开放则是东北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由致公党中央主办,中共辽宁省委统战部、致公党辽宁省委会等承办,以“振兴东北侨海报国”为主题的“海创论坛·2024”于8月20日至22日在辽宁沈阳举办。
“中国致公党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始终立足党派职能和特色,坚持‘致力为公跟党走,侨海报国建新功’,积极开展为侨服务、引才引智,打造一批服务侨海人才创新创业品牌项目,凝聚侨海力量为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在论坛讲话中指出。
论坛期间,致公党各省海创企业家、海外企业家及创业团队代表、跨国企业及外资企业代表、海外侨领代表、东北三省欧美同学会代表以及来自海外8个国家和地区共331名嘉宾齐聚辽宁沈阳,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加大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东北应抢抓时代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好融入全国大市场、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三大战役’。”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马一德表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是在科技创新。
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对此也深有感触。2009年,汪之涵从英国剑桥留学回国创业至今,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自创业以来,汪之涵及其团队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成功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中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IGBT驱动芯片,逐步在光伏发电、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
回顾自己的创业之路,汪之涵感慨道:“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不管是成熟大企业,还是初创小公司,只要有足够的核心技术,都有机会大展拳脚。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加速从1到100的发展阶段,为改变我国半导体领域‘缺芯少核’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如何以改革创新推进东北振兴?马一德以德国鲁尔地区和日本九州为例进行了案例分享。他认为,以上两个老工业区正是通过科技赋能和前瞻性产业引进,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集群化发展焕发生机活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资源型、重工业型区域‘换道超车’提供了战略机遇。算力中心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的底座,需要冷凉的自然气候、充裕的电力资源、地理位置邻近创新型城市等条件,东北三省一区具备这些条件,可以大规模布局算力中心,不仅满足京津冀发展高精尖产业所产生的算力需求,而且能支撑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培育壮大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赋能。”马一德表示。
深化对外开放协同创新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中拥有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陆海双重通道,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拥有战略地位和作用。当前,辽宁正凝心聚力打造新时代‘六地’,努力建设国家向东向北开放战略支撑、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致公党辽宁省委会主委、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说。
东北地区不断加快发展,也引来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合作。“上合组织”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则是上合组织的工作机构,旨在扩大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建立上合组织成员国实业界和金融界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对话,促进落实政府首脑在经贸合作纲要中确定的多边项目。
“作为一个开放的、独立的非政府组织,我们愿意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共同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以及地区间多边贸易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秘书处执行秘书长组织事务特别助理童丹表示,未来可以从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跨境经贸与投资合作、青年创业与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实现东北全面振兴,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还应加强跨区域统筹规划协调。马一德表示,要下好协同创新“先手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东北的科技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转化为新型工业化优势。
东北地区高校数量多、规模大、水平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数量都排在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科研力量还深度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创新成果的设计、研发、制造。但当前,东北地区的丰富科教资源还没有充分转化,科技创新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对东北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马一德还表示,还应加快转变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探索建立市场驱动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创新主体有活力的有机统一。
引才汇智助力全面振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加快从土地、劳动和资本向知识、数据和人才转变。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仍然离不开人才支撑,而留学回国人员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致公党辽宁省委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汇聚‘侨海’资源,努力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和引资引智的工作品牌,为侨海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振兴东北、服务辽宁搭建桥梁纽带,先后举办了‘引凤工程辽宁行’‘海归创业聚焦辽宁’资源化工与材料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许光文还表示,聚焦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后的发展,专注吸引留住更多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来辽创新创业,致公党辽宁省委会还立题“海归创新创业”连续五年开展调研,形成多篇建议获辽宁省相关负责同志批示。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汪之涵认为,科技创业道路难免崎岖不平,除了勇往直前,还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志向和能力。留学回国人员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球化新时代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东北地区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汪之涵建议,一是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建立科研合作,有利于开展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和交流合作;二是“土洋结合”的创业团队,有利于碰撞创意火花、激发创新动力,推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国际化的视野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开拓海外市场并快速应对各类挑战。
“学成归来后,我们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追逐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力争成为留学报国的民族脊梁、堪担重任的国家栋梁、内外联动的沟通桥梁。”汪之涵这样鼓励留学人员。
(邱凌 、卜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