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健铭:畅“卡点”通“瓶颈” 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能力
发布时间:2024-09-18 13:39:58 来源:团结报
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依托东中西三条主通道,打造重庆、成都、广西北部湾港、海南洋浦港等重要物流枢纽,发展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大动脉”,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实现“物畅其流”“货通全球”目标,西部陆海新通道仍需通过构建高效物流网络、打造全域通道物流体系、提升口岸通行效率、推动制定跨境物流标准等举措来补齐短板,不断提升物流能力。
创新合作机制,构建高效物流网络。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以西南陆海联通的内陆区域为建设重点,境外物流服务网络和节点取得一定发展。随着东盟市场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通道沿线的关键物流节点仍不能满足通道境外段联通的需求。与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相比,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的北部湾港外贸直航线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仍有较大的差距,临港物流服务要素不丰富,海铁联运线路覆盖密度尚且不足,对标国内先进港口,综合物流成本仍然偏高。由此,建议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东南亚港口投资网络,加深与东盟地区港口合作,或采用资本共建、运营共管等紧密方式,或采用加密航线、物流协同的合作方式,合作建设海外港口。此外,创新洋浦港-北部湾港“双枢纽”合作机制。改变洋浦国际枢纽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分治现状,借鉴宁波-舟山港机制,建设海南洋浦-广西北部湾“双枢纽”港,提升通道综合竞争力。推动海铁联运与长江水运、中欧班列等有机衔接,协调推动甘肃、广西、重庆等省区市共同出台对向班列的补助政策。
补强物流要素,打造全域通道物流体系。由于区域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货物通关面临成本高、时间久等问题。通道沿线各省区市统一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公路、水运、铁路等各系统间信息交流整合不够,枢纽节点的甩挂接驳场地、大型封闭式检验场地、大型仓储设施等配套不足。下一步,应加强重要物流节点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探索建立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完善境内外还箱点网络,大力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丰富临港物流市场要素,依托洋浦国际枢纽港、北部湾门户港建立临港物流基地,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加快形成新的临港经济区。强化内陆港物流服务能力,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中、东两条主线和成渝双城城市圈进行内陆节点布局,在通道延展区与中欧班列、中蒙俄通道贯通,形成沿通道的干支结合服务网络。
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口岸通行效率。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尚未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建立多元协作机制,与东盟国家物流规则标准等尚未统一,制约跨境物流发展。此外,海外仓布局呈现散、弱、小的态势,海外布局辐射能力有待提升。应继续加大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大力推广“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实现高效便捷通关。细化各项便利化支持措施,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化以及相互间口岸数据对接、数据互认资源共享。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各个陆海空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实现陆海空运输及通关信息一体化。积极推进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中国-中南半岛跨境货运班列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实现常态化、规模化运营。推动海铁联运“一单制”“一口价”“一箱到底”,提高进出境效率。
加强海关合作,推动制定跨境物流标准。聚焦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际经贸通道发展之需,加强与通道沿线国家的海关国际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共同制定一批跨境口岸物流行业标准,推行口岸管理内容、流程、标准等协同与互认。优化完善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范围,提升口岸通行效率,推进跨境物流提速。
(作者彭健铭系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主委)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依托东中西三条主通道,打造重庆、成都、广西北部湾港、海南洋浦港等重要物流枢纽,发展成为沿线地区经济“大动脉”,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实现“物畅其流”“货通全球”目标,西部陆海新通道仍需通过构建高效物流网络、打造全域通道物流体系、提升口岸通行效率、推动制定跨境物流标准等举措来补齐短板,不断提升物流能力。
创新合作机制,构建高效物流网络。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以西南陆海联通的内陆区域为建设重点,境外物流服务网络和节点取得一定发展。随着东盟市场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通道沿线的关键物流节点仍不能满足通道境外段联通的需求。与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相比,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的北部湾港外贸直航线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仍有较大的差距,临港物流服务要素不丰富,海铁联运线路覆盖密度尚且不足,对标国内先进港口,综合物流成本仍然偏高。由此,建议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东南亚港口投资网络,加深与东盟地区港口合作,或采用资本共建、运营共管等紧密方式,或采用加密航线、物流协同的合作方式,合作建设海外港口。此外,创新洋浦港-北部湾港“双枢纽”合作机制。改变洋浦国际枢纽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分治现状,借鉴宁波-舟山港机制,建设海南洋浦-广西北部湾“双枢纽”港,提升通道综合竞争力。推动海铁联运与长江水运、中欧班列等有机衔接,协调推动甘肃、广西、重庆等省区市共同出台对向班列的补助政策。
补强物流要素,打造全域通道物流体系。由于区域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货物通关面临成本高、时间久等问题。通道沿线各省区市统一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公路、水运、铁路等各系统间信息交流整合不够,枢纽节点的甩挂接驳场地、大型封闭式检验场地、大型仓储设施等配套不足。下一步,应加强重要物流节点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探索建立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完善境内外还箱点网络,大力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丰富临港物流市场要素,依托洋浦国际枢纽港、北部湾门户港建立临港物流基地,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加快形成新的临港经济区。强化内陆港物流服务能力,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中、东两条主线和成渝双城城市圈进行内陆节点布局,在通道延展区与中欧班列、中蒙俄通道贯通,形成沿通道的干支结合服务网络。
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口岸通行效率。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尚未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建立多元协作机制,与东盟国家物流规则标准等尚未统一,制约跨境物流发展。此外,海外仓布局呈现散、弱、小的态势,海外布局辐射能力有待提升。应继续加大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大力推广“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实现高效便捷通关。细化各项便利化支持措施,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化以及相互间口岸数据对接、数据互认资源共享。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各个陆海空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实现陆海空运输及通关信息一体化。积极推进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中国-中南半岛跨境货运班列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实现常态化、规模化运营。推动海铁联运“一单制”“一口价”“一箱到底”,提高进出境效率。
加强海关合作,推动制定跨境物流标准。聚焦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际经贸通道发展之需,加强与通道沿线国家的海关国际合作,推动与相关国家共同制定一批跨境口岸物流行业标准,推行口岸管理内容、流程、标准等协同与互认。优化完善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范围,提升口岸通行效率,推进跨境物流提速。
(作者彭健铭系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