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健全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不断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发布时间:2024-09-25 16:31:14 来源:团结报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好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关键在于讲清道理、讲明学理、讲透哲理。要处理好归纳与推理、特定与通用、建构与解构之间的关系,坚持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协同发展。
一要坚持归纳与推理协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兼具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重大创新。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同时,作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必须逐步形成完善的理论范畴、理论观点、理论逻辑,以自洽的学理、哲理、道理充实“理”的内核。前者应运用实验思维,注重总结归纳;后者则须强调理论思维,注重逻辑推理,两者要协同推进。
二要坚持特定与通用兼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源于中国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创新,亦可以看作是社会科学的新范式在中国的创新实践。理论研究新范式应是国际通用的,这既是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国际传播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需要,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中国的实践案例与理论研究新范式是特定与通用的适用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全面和深刻理解自然世界、经济社会及人类行为的强大思想武器,构建新范式应加强对计算思维方式的有效运用。
三要坚持建构与解构同步。套用西方现有的政治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伟大实践会误入歧途,借用其概念框架、逻辑体系来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不是正道。新理论的构建需要有更宏大的视野,更深邃的历史观,更包容的文明观。不分析西方政党理论体系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准则难以在对比、互鉴中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不剖析西方政党理论体系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导向难以在平等、对话中完善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完善话语体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要坚持建构中国话语与解构西方理论同步发展。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系统工程,既涉及学科体系建设、理论框架完善、法则定律确定范畴,也涵盖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日常话语体系等内容,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逐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要加大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特色和优势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是以计算社会科学为突破口。社会科学的范式发展在经历了宏大理论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后行为主义时期之后,正在进入计算社会科学时期。我们可以此为突破口,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2024年1月,教育部将“计算政治学”设为新的政治学二级学科。“计算”二字首次出现在政治学学科名称之中,是数字时代政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范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健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大契机。
三是关注数智技术机遇与挑战。数字时代的民意表达及吸纳制度建设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制进行民意汲取和加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社群机制进行民意表达与反馈。技术可以为各方利益的表达和整合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智能权力和数字民主的未来样态,各类数字民主实现形式的粉墨登场风险与日俱增。我们要警惕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的行为,辨别虚假民意表达,对如何防范通过伪造信息或活动“制造同意”产生的“虚假民主”进行研究。
(作者:王汝芳 单位: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构建好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关键在于讲清道理、讲明学理、讲透哲理。要处理好归纳与推理、特定与通用、建构与解构之间的关系,坚持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协同发展。
一要坚持归纳与推理协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兼具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重大创新。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形成于协商筹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同时,作为重大的理论创新,必须逐步形成完善的理论范畴、理论观点、理论逻辑,以自洽的学理、哲理、道理充实“理”的内核。前者应运用实验思维,注重总结归纳;后者则须强调理论思维,注重逻辑推理,两者要协同推进。
二要坚持特定与通用兼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源于中国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创新,亦可以看作是社会科学的新范式在中国的创新实践。理论研究新范式应是国际通用的,这既是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国际传播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需要,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中国的实践案例与理论研究新范式是特定与通用的适用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全面和深刻理解自然世界、经济社会及人类行为的强大思想武器,构建新范式应加强对计算思维方式的有效运用。
三要坚持建构与解构同步。套用西方现有的政治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伟大实践会误入歧途,借用其概念框架、逻辑体系来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不是正道。新理论的构建需要有更宏大的视野,更深邃的历史观,更包容的文明观。不分析西方政党理论体系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准则难以在对比、互鉴中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不剖析西方政党理论体系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导向难以在平等、对话中完善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完善话语体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要坚持建构中国话语与解构西方理论同步发展。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系统工程,既涉及学科体系建设、理论框架完善、法则定律确定范畴,也涵盖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日常话语体系等内容,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逐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要加大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特色和优势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是以计算社会科学为突破口。社会科学的范式发展在经历了宏大理论时期、行为主义时期、后行为主义时期之后,正在进入计算社会科学时期。我们可以此为突破口,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体系。2024年1月,教育部将“计算政治学”设为新的政治学二级学科。“计算”二字首次出现在政治学学科名称之中,是数字时代政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范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健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大契机。
三是关注数智技术机遇与挑战。数字时代的民意表达及吸纳制度建设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制进行民意汲取和加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社群机制进行民意表达与反馈。技术可以为各方利益的表达和整合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智能权力和数字民主的未来样态,各类数字民主实现形式的粉墨登场风险与日俱增。我们要警惕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的行为,辨别虚假民意表达,对如何防范通过伪造信息或活动“制造同意”产生的“虚假民主”进行研究。
(作者:王汝芳 单位: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