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春香 罗超洋: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发布时间:2024-10-02 08:57:43 来源:团结报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涵盖的要素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同价值观、历史记忆以及互嵌式社会结构。这些要素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这些要素,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力量。
坚持政治认同,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深刻理解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高度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上,更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得出的“四个与共”,即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各民族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政治认同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增强。通过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民族的生活条件,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得各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增强。
增进文化认同,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不管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丰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中华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的集合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多样的文化形态。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在情感上、心理上都能找到共同的文化根基,这种共同的文化根基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扩大共同的价值观,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共同的价值观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引领,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在公民个人层面,都是各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这些层面的价值观在理论上统一了各民族的思想,在实践中指导了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和奋斗方向。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使得各民族在思想上、理念上能够找到共同的价值准则。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中,更体现在每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引导,各民族在处理彼此关系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到彼此的利益和共同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真正的团结和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更需要各族群众有共同的价值观。
充实历史记忆,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丰富的历史记忆能让各族群众更加坚定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因素,通过对共同历史的回顾和学习,能够增强各民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仅是单一民族的历史,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和经历了共同的奋斗,特别是在面对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时,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财富。充实历史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简单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满满的期许。只有不断充实历史记忆、丰富历史内涵,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社会结构的相互嵌入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记忆密切相关。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就是通过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建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的相互嵌入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键。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通过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的普及,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社会结构上的调整。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各民族在社会结构上相互嵌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的嵌入,不仅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也在根本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
(本文系“2024年度赣州市社科研究政治学类课题”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为赣州社会主义学院)
[ 责任编辑:丁咪 ]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涵盖的要素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同价值观、历史记忆以及互嵌式社会结构。这些要素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这些要素,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力量。
坚持政治认同,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深刻理解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高度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上,更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得出的“四个与共”,即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各民族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政治认同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增强。通过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民族的生活条件,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得各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感不断增强。
增进文化认同,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不管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不断丰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中华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的集合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多样的文化形态。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认同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在情感上、心理上都能找到共同的文化根基,这种共同的文化根基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扩大共同的价值观,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共同的价值观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引领,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在公民个人层面,都是各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这些层面的价值观在理论上统一了各民族的思想,在实践中指导了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和奋斗方向。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使得各民族在思想上、理念上能够找到共同的价值准则。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中,更体现在每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中。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引导,各民族在处理彼此关系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到彼此的利益和共同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真正的团结和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更需要各族群众有共同的价值观。
充实历史记忆,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丰富的历史记忆能让各族群众更加坚定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因素,通过对共同历史的回顾和学习,能够增强各民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仅是单一民族的历史,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和经历了共同的奋斗,特别是在面对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时,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财富。充实历史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简单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满满的期许。只有不断充实历史记忆、丰富历史内涵,才能真正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同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社会结构的相互嵌入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记忆密切相关。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就是通过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建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的相互嵌入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键。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通过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的普及,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社会结构上的调整。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各民族在社会结构上相互嵌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的嵌入,不仅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也在根本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
(本文系“2024年度赣州市社科研究政治学类课题”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为赣州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