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叶元俭 连素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底色

发布时间:2024-10-29 15:11:57 来源:团结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75周年。认真梳理75年来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经验,不难发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又有深厚的文化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人民性”理所当然就是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性”这一价值底色的文化根源,成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的文化沃土。《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即体现出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既体现在具体的执政实践中,也贯穿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体制机制之中。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所以能够通力合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在共同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中形成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共同政治主张以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达成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奋斗目标。此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安排确保各政党超越党派利益,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共同的目标追求,成为了基本政治制度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相互贯通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超越党派利益,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共同的目标追求,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等理念,彰显着“和合”精神,蕴含着“协商”意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协商”意识,通过协商实现人民内部各方面取得共识,从而推动决策施策科学民主化。可以说,“协商”不仅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还是实现决策施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性”价值底色的重要体现。在这一制度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通过合作、参与、协商达成既能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能吸纳少数人合理主张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体现人民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作出真正有利于人民的科学决策,实现决策施策科学民主化。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斗争性”成长于中国革命文化中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的伟大斗争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党的伟大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包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创造的,斗争精神是其显著特征和重要内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近代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因此,诞生伊始,“斗争性”便成了她重要的文化基因。

1949年新政协召开之前《中央关于怎样对待各民主党派、团体的地方组织的指示》指出:“对于1948年5月1日以前,即我党中央发出‘五一口号’以前即成立,并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共同斗争上多少尽了一点力的即为民主党派。”可以看出,在中国革命漫长的岁月中,“共同斗争”是甄别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的林林总总的政党是否为民主党派的核心指标。而诞生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将“斗争性”镌刻于自己的血液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之前,包含民主人士在内的中国革命的仁人志士历经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在民国初年尝试西方国家议会政治、多党竞争,最后失败告终;大革命失败后,民主人士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寻求中国的民主同国民党武力镇压和政治迫害斗争;抗战胜利后历经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等道义得失的斗争比较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最终认识到,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由此,开启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实践过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力”焕发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也要求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滋养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彰显了特色优势,发挥了制度效能,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领导作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集智聚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已经成为独具魅力的好制度。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政治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 责任编辑:丁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