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潘义奎: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4-11-11 09:15:47 来源:团结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基础上,准确把握好其实践要求,并自觉贯穿于参政议政和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体现着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品格,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指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了文化建设工作,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在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作出“七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安排部署。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四梁八柱”的体系支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基础上,准确把握好其实践要求,并自觉贯穿于参政议政和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就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要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立场

文化自信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高地。中共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时,又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命题,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突出特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增强文化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就是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中华文脉绵延流长、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就是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也和民革的政治纲领、基本任务相契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化的力量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就是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见,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以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气,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增强公共文化建设能力,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文化强国建设夯实基础;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持续塑造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随着不断丰富发展和对其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为新时代文化工作和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供更为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引,我们只有持续深入地系统学习,才能深刻领悟其思想精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运用。

(作者系民革中央委员、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 责任编辑:丁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