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珏:创新地方政协工作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布时间:2024-11-19 10:26:56 来源:团结报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目标要求。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肩负重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这不仅为地方开展政协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人民政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论断。当前区县一级的政协在建言资政方面略显乏力,但是这一级政协委员也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熟悉当地情况,有些政协委员还是乡贤,在当地颇有名望。因此,近年来浙江、江苏、四川等多地政协进行了系列尝试,探索出了“协商议事堂”“院坝协商”等政协协商新形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引发其他地方政协关注和效仿。但由于此类创新工作在全国范围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因此一些地方政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过于侧重量而忽略了质。
按照《决定》中提出的“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建立行之有效的住区(县)委员下沉履职机制。比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明确下沉委员的具体职责和目标,将工作尽可能地细化和量化,使其工作有方向和重点。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为下沉委员搭建与社区(村)居民、社区(村)组织及上级政协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履职支持平台,引导委员主动参与社区(村)发展,为辖区群众多作贡献。建立工作引导机制,根据下沉委员特点,积极为委员搭建有针对性的、适合能力特长发挥的履职平台,让委员在履职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按照《决定》中提出的“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的要求,在开展地方政协协商活动时更加侧重于做好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工作。首先,要在议题选择上不能泛化,要本着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能办成、出效果为前提,通过协商切实让相关阶层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其次,在协商过程中,注重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着力点,明确利益各方参与主体,尊重各协商主体民主权利,确保平等协商、有序协商、真诚协商,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营造良好协商氛围,推动协商文化养成,努力使协商过程成为思想引领、释疑增信的过程,成为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过程。要不断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同时,加强对政协委员协商素质的培训,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真正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
(作者王玉珏,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政协)
[ 责任编辑:赵昕 ]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目标要求。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肩负重要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这不仅为地方开展政协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人民政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论断。当前区县一级的政协在建言资政方面略显乏力,但是这一级政协委员也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熟悉当地情况,有些政协委员还是乡贤,在当地颇有名望。因此,近年来浙江、江苏、四川等多地政协进行了系列尝试,探索出了“协商议事堂”“院坝协商”等政协协商新形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引发其他地方政协关注和效仿。但由于此类创新工作在全国范围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因此一些地方政协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过于侧重量而忽略了质。
按照《决定》中提出的“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建立行之有效的住区(县)委员下沉履职机制。比如,建立目标责任机制,明确下沉委员的具体职责和目标,将工作尽可能地细化和量化,使其工作有方向和重点。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为下沉委员搭建与社区(村)居民、社区(村)组织及上级政协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履职支持平台,引导委员主动参与社区(村)发展,为辖区群众多作贡献。建立工作引导机制,根据下沉委员特点,积极为委员搭建有针对性的、适合能力特长发挥的履职平台,让委员在履职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按照《决定》中提出的“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的要求,在开展地方政协协商活动时更加侧重于做好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工作。首先,要在议题选择上不能泛化,要本着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能办成、出效果为前提,通过协商切实让相关阶层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其次,在协商过程中,注重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着力点,明确利益各方参与主体,尊重各协商主体民主权利,确保平等协商、有序协商、真诚协商,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营造良好协商氛围,推动协商文化养成,努力使协商过程成为思想引领、释疑增信的过程,成为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过程。要不断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同时,加强对政协委员协商素质的培训,营造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真正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
(作者王玉珏,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