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珍 徐超强:立足国情全方位推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1-11 10:38:07 来源:团结报
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内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视角,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同样经历了通过刺激内需推动市场发展的政策调整阶段,其经验教训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历史参考。例如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强化反垄断执法,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机会,次贷危机时期则逐步实施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日本则着力于全方位推行刺激内需政策,1960年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2015年提出经济刺激计划、生育支持计划和社会保障计划的“新三支箭”计划等。
我国在全方位扩大内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情况,需要立足国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实现内需的持续性实质性扩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产业结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极高,其扩大内需更多聚焦于服务业消费领域。然而,工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近年来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以及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转型阶段,不仅要刺激消费来消化传统工业产品,还需引导产业升级,让新兴制造业产品更好地对接消费市场。其次是城乡二元结构。西方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基本不存在类似我国这样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其内需市场在地域分布上相对较为均衡。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此外,在扩大内需上,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潜力待挖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是我国扩大内需独特且重要的环节。
在政策实施机制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体系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我国拥有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能够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且连贯的全方位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并且可以快速调配资源来落实相关政策,更容易形成政策合力。二是政策着力点侧重不同。与西方更多依赖量化宽松、发放消费券等短期财政刺激手段不同,我国注重从长远和整体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实现内需的可持续扩大。
在消费文化与观念方面。与西方消费主义盛行不同,我国居民受传统文化影响,有较强的储蓄观念,“未雨绸缪”的意识使得人们倾向于为未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预留资金。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消费偏好,总体上更注重个性化、品牌化消费,对高端奢侈品、定制化服务等方面消费需求较为突出,而我国居民更加注重性价比。全方位扩内需,既要求推动产业升级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也要求注重通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多样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
美日等发达国家为我国进一步全面促进消费提供了经验、教训,我国自身独特的国情和发展的特殊性为全方位扩大内需提供了指导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下来,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来进一步强化消费扩量提质增效保障。
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上来看,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提高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对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将是未来趋势。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企业利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居民消费。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则需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适时降准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居民贷款消费的意愿。
助力消费扩量提质增效,还应注意促消费与惠民生的结合。一是从源头解决消费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稳定就业与提升就业质量,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导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大社保投入与保障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落实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另一方面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城镇医疗资源下沉,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将更多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社保体系。
深度挖掘消费环境,亦可驱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以“两新”扩围、“两重”加力政策为依托,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与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有效融合,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消费业态。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发平台,开发老年用品、养老服务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等。
投资的提质增效,也会带动消费扩量。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既拉动投资需求,又为新消费创造条件。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进而带动消费增长。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效率,同时促进服务业繁荣,拓展消费市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
(作者李碧珍为民革福建省委会经济委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 责任编辑:林紫文 ]
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内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视角,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同样经历了通过刺激内需推动市场发展的政策调整阶段,其经验教训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历史参考。例如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强化反垄断执法,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机会,次贷危机时期则逐步实施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日本则着力于全方位推行刺激内需政策,1960年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2015年提出经济刺激计划、生育支持计划和社会保障计划的“新三支箭”计划等。
我国在全方位扩大内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情况,需要立足国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实现内需的持续性实质性扩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产业结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极高,其扩大内需更多聚焦于服务业消费领域。然而,工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近年来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以及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转型阶段,不仅要刺激消费来消化传统工业产品,还需引导产业升级,让新兴制造业产品更好地对接消费市场。其次是城乡二元结构。西方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基本不存在类似我国这样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其内需市场在地域分布上相对较为均衡。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此外,在扩大内需上,农村地区有着巨大的潜力待挖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是我国扩大内需独特且重要的环节。
在政策实施机制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体系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我国拥有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能够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且连贯的全方位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并且可以快速调配资源来落实相关政策,更容易形成政策合力。二是政策着力点侧重不同。与西方更多依赖量化宽松、发放消费券等短期财政刺激手段不同,我国注重从长远和整体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实现内需的可持续扩大。
在消费文化与观念方面。与西方消费主义盛行不同,我国居民受传统文化影响,有较强的储蓄观念,“未雨绸缪”的意识使得人们倾向于为未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预留资金。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消费偏好,总体上更注重个性化、品牌化消费,对高端奢侈品、定制化服务等方面消费需求较为突出,而我国居民更加注重性价比。全方位扩内需,既要求推动产业升级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也要求注重通过产业发展提供丰富多样且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
美日等发达国家为我国进一步全面促进消费提供了经验、教训,我国自身独特的国情和发展的特殊性为全方位扩大内需提供了指导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接下来,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来进一步强化消费扩量提质增效保障。
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上来看,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提高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对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将是未来趋势。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企业利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居民消费。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则需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根据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适时降准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居民贷款消费的意愿。
助力消费扩量提质增效,还应注意促消费与惠民生的结合。一是从源头解决消费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稳定就业与提升就业质量,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导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大社保投入与保障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落实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另一方面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城镇医疗资源下沉,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将更多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社保体系。
深度挖掘消费环境,亦可驱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以“两新”扩围、“两重”加力政策为依托,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与现代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有效融合,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消费业态。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发平台,开发老年用品、养老服务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等。
投资的提质增效,也会带动消费扩量。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既拉动投资需求,又为新消费创造条件。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进而带动消费增长。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效率,同时促进服务业繁荣,拓展消费市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
(作者李碧珍为民革福建省委会经济委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