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1-18 11:16:55 来源:团结报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

生态产品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由政府和市场通过合理的路径和方式,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形式。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是从制度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顶层设计。3年来,各部门反响强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统计局研究出台《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自然资源部发布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财政部积极推进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2024年2月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与此同时,各地区积极探索,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涌现出北京延庆、河北承德、浙江湖州等一批引领全国实践的先进典型案例。北京延庆四海镇推出“绿水青山使用费”生态权益交易模式,核查编制的全镇资源、资产及产权清单,形成17.4万亩土地资源清单和2.57万平方米可利用资源台账,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河北承德市在生态补偿机制、降碳产品开发、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排污权市场交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截至目前,承德市依托省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完成4批次110万吨降碳产品交易,实现交易额6099万元,占河北省的83%。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湖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沿着这一科学理念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4年3月20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湖州市安吉县签约交易额达3328万元。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由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成为各地区、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力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主要是政府路径和市场路径。主要模式为自下而上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和自上而下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等,且还在不断拓展和完善中。

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将资源和环境等生态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拓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范式。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但是,在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有效破除。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激活一批“沉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以赋能乡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六大机制: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系统谋划、稳步推进,支持创新、鼓励探讨的原则,在明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的基础上,着力破除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瓶颈问题,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

首先,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实现机制的过程中,要把加快培育生态产品消费体系作为关键步骤。生态产品需求侧通常是指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可将生态产品变为消费产品的卖方市场,吸引社会的消费投资,通过卖方市场促进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一是通过激发生态产品消费意愿,培育生态产品需求体系、扩大生态产品需求总量、优化生态产品消费结构等政策激励措施,来优化完善需求侧体制机制;二是逐步建立成熟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三是增加生态产品的供需对接,进而有效引导生态产品消费,形成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机制。

其次,围绕自然资源“资产包”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生动力。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全国各地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江苏省常州市郑陆镇创新“附带生态管养协议”的供地模式,组包时将酒店建设用地和周边需管养的生态地块要素进行组合,并针对附带的生态管养用地设立生态旅游、沉浸式农耕体验等特许经营权,在附带的生态管养协议中,明确管养范围、生态建设目标、养护要求和双方权益,竞得人可以借助管护用地的生态辐射效应,打造建设项目的品牌特色,增强项目整体效益。这种“资产包”供应模式,为当地政府节约了近8.6亿元的生态保护成本。

第三,进一步拓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消费体系,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需求。一是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二是建设生态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标识和评价追溯体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三是通过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乡贤等回流,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作者:原松华,系九三学社中央资环委副主任、《中国能源》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 责任编辑:程子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