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人物  >  

农工党党员杨俊:唱响黄梅戏时代新韵

发布时间:2025-01-21 14:11:39 来源:团结报

在黄梅戏《妹娃要过河》中杨俊饰演阿朵。

2024年11月15日,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揭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俊获得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两度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并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等;现任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常委、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曾任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代表作品有《未了情》《双下山》《妹娃要过河》《孟姜女》……

杨俊的荣誉、身份、代表作不胜枚举,但对她而言,这辈子最重要也是唯一做成的一件事,就是唱戏。

结缘黄梅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形成和发展于湖北黄梅、安徽安庆一带。虽然其历史比较短暂,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气质魅力。

“黄梅戏具有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和清新自然的生命气质。”杨俊介绍道,“它来源于我们的民间歌舞,流传在乡野发达在城镇,积聚了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是朗朗上口的、清新质朴的,这是黄梅戏的魅力所在。”

12岁时,杨俊上了安徽省艺校,从此与黄梅戏结下了一生的情缘。1989年,杨俊随《西游记》剧组到湖北黄冈演出时,接受了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个重要使命——组建湖北黄梅戏剧团,振兴鄂派黄梅戏。“当时我就觉得传承好黄梅戏有我的一份责任。”于是,杨俊在黄冈一待就是19年,她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呵护着黄梅戏“娘家”的这片热土。

2009年1月,杨俊正式调入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两年后,由她主演的反映凄美爱情的土家风情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在武汉首演,大获好评。演出过程中,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我来推你嘛”的呼声排山倒海。

杨俊回忆起《妹娃要过河》的创作经历:“2010年,湖北省发出‘抢占土家文化新高地,开创湖北黄梅戏新局面’的倡导,我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兴,多次率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人员赴恩施采风、体验生活。很快,一部灵感来自利川民歌《龙船调》的剧本《妹娃要过河》诞生了。”

但是,怎样将黄梅戏与民歌结合好?谁服从谁?经过不断研讨,杨俊和主创们决定将黄梅戏的审美范式腔调与民歌内容风格相结合。“该剧融入了众多土家风俗风情,比如女儿会、茅古斯、砍邪、哭嫁、推崖等,加上好听的黄梅曲调、耐听的千年民歌《龙船调》,让人产生欲罢不能、越看越想看的奇妙感觉。”杨俊说。

谈到黄梅戏《妹娃要过河》成功的原因,杨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将黄梅戏和流传甚广的湖北民歌强强联合,才打造出了这部经典的鄂派黄梅戏。”

守正创新

在杨俊看来,传统戏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价值,坚持做好守正创新,就能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精品。

“黄梅戏传统经典剧目每一出戏都是几代人的结晶,黄梅戏的传统是不能丢弃的,其唱腔和表演的程式化是需要传承的。”杨俊指出,创新如果不了解传统,就如同沙漠造高楼,会出现各种稀奇古怪和浅薄的东西。“传统戏剧要有当代的精神气质,但是我们的表现手段要坚守美学气质和特有的写意性,这是不能改变的。我们传统戏曲必须要有程式化这个基础打底,同时我们也接受其他艺术门类和艺术元素的融入。”

2023年,杨俊主演的原创反腐题材黄梅戏《舞衣裳》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和“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全国巡演舞台,引起业内热烈反响。该剧讲述了唐朝传奇女子、宰相元载之妻王韫秀的跌宕人生,演绎震撼人心的警世故事,其呈现的传统戏曲的情致美、意蕴美、艺术美,获得专家和观众好评。

谈到《舞衣裳》的创作经历,杨俊表示,为在舞台呈现上充分体现黄梅戏的剧种特色,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再创黄梅戏艺术精品,主创团队反复修改剧本,力求创造《舞衣裳》的“诗化意象”,凸显戏曲艺术悲中有喜、喜中见悲、悲喜圆融的情致美。

传承薪火

2016年,时任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的杨俊曾带领剧院同事走遍了湖北全省一千多个乡镇的两千多所学校进行招生,从20余万名中小学生中挑选了157名“戏苗子”。

讲起那段招生经历,杨俊记忆犹新。“当时招生组分成若干小组,手拿招生简章,东张西望蹲守在学校门口和村口,还被人当作坏人当成传销组织。每天深夜,‘坏人’们归巢,分享各小组的战果。”

7年来,杨俊呵护陪伴这群“戏苗子”一路成长,被学员们亲昵地称为“杨妈妈”。经过5年中专、2年大专的培养,如今这群孩子已进入院团工作。剧院组织名家授课、量身打造剧目演出、大力推荐参赛,将这批学员培养成为湖北戏曲发展“后备军”,为湖北戏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戏剧传承是情感和责任的双向奔赴,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不能功利地传承,要心甘情愿,付出情与责,维护孩子们的利益,享受一代一代有序师承的快乐。”通过传帮带,杨俊将一批新生代戏剧人才送到了舞台中央。“想起十几年前带着曹祝来、吴进良这批孩子来北京演《妹娃要过河》,现如今他们已经能在舞台上和我演对手戏了,真的很开心。”杨俊有感而发。

谈到当前黄梅戏传承的难点,杨俊说:“我们的传承工作还不够精准化,验收机制还不够规范,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传承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她表示,将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专业所长,努力解决这一痛点。

“中国戏曲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而且特别有辨识度的文化基因,是我们老百姓的重要精神食粮。”对于传承好黄梅戏,杨俊充满信心。

“只要黄梅戏永葆青春,我愿意优雅地老去。”这是杨俊对待艺术生命的态度,也是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的职责使命。(陈 凯)

[ 责任编辑:赵昕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