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健全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
发布时间:2025-05-21 14:35:43 来源:团结报
2024年底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从严要求、从严约束、从严监督”。今年初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持续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转变作风,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今年全国两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近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启动了“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效能的必然要求。内部监督贯穿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各环节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履职的全过程,是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保障,亟待加强和完善。
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完善内部监督的内在逻辑
参政党建设“以党为师”的政治逻辑。中央八项规定为全面从严治党开局破题,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八项规定精神也为参政党以内部监督推进自身建设提供了政治指引。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所蕴含的“政治性”“人民性”与参政党建设的宗旨与目的高度契合,将内部监督作为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规矩的“压舱石”,确保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频共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参政党以内部监督推进自身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推动参政党内部监督从“柔性倡导”向“刚性约束”转型,保障参政党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参政党以内部监督推进自身建设提供了系统观念。将内部监督全方位嵌入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链条,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破除“碎片化”困境。
破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短板的现实逻辑。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倡导的务实、为民理念,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提供了价值依归。将八项规定精神深度融入组织建设过程,规范成员行为准则;贯穿于参政议政全过程,补齐可能存在的思想懈怠等短板,确保服务民生;渗透至社会服务各环节,以清正之姿践行使命,实现自身能力跃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含的制度规范和执行标准的“严格”与“刚性”,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提供了重要借鉴。充分汲取八项规定精神,从监督流程的设定到监督责任的压实,从监督考核的评估到违规惩戒的问责,构建起内部监督全链条制度体系,可以有效扭转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宽松软”的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引导的效率与效能革新,与通过内部监督来促进提升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行动力的目标一致。完善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组织运行中的违规行为和低效现象,优化组织资源配置,破解效能瓶颈。
以制度建设保障作风建设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经验启示在于要抓住作风问题的本质,转化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障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具体问题入手完善制度”实践逻辑为民主党派以内部监督推动作风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通过内部监督聚焦于自身作风建设中突出问题和具体问题,比如成员履职中的懈怠作风等,循序渐进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明确的制度规范,可以避免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制度建设的空泛性。中央八项规定推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其中包含了“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为民主党派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推动自身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模式参考。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是“全面覆盖”的监管体系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从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体系来看,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是将分散的监督要素转化为系统治理的过程,全方位、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
以内部监督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原则
政治引领原则。以内部监督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政治引领原则具有关键的统领作用。一是通过内部监督实现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上体现为党把握和领导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坚持政治引领原则,是为了始终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国家与社会发展脉搏和前进方向。二是通过内部监督实现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政治引领原则让监督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民主党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通过内部监督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成员的政治自觉和纪律意识。规范监督程序和方式,确保监督工作公平公正、合法合规,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问题导向原则。以问题导向原则推进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体系建设,是构建“问题识别—制度回应—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精准识别问题。建立立体式问题识别机制,推进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细化监督举措,拓宽问题收集渠道,鼓励民主党派成员主动反映问题,培育“问题意识”。二是完善问题处理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深入分析,形成问题清单,共性问题制度纠偏、个性问题个别约谈、苗头问题警示教育,通过清单化管理确保问题得到切实解决。针对典型性问题,进一步将处置经验、结果转化为制度安排,形成常态机制。三是探索建立预防机制。以前瞻性视角构建预防性“体检”机制,定期评估现有制度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对苗头性问题提前干预,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最终形成具有自我预防与修复功能的监督生态,实现从“制度约束人”到“人完善制度”的优化提升。
制度规范原则。通过制度刚性来规范组织行为,确保监督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一是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围绕《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座谈会纪要》《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纪律处分工作座谈会纪要》等文件,进一步制定具体的配套制度,提升内部监督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倒逼机制推动民主党派的“人、财、物、事”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提升制度执行的刚性。提供相应的要素保障,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执行过程中,强化流程规范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三是强化问责机制。重点完善结果运用机制,将问责情况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政治安排深度挂钩,形成震慑效应。建立容错纠错配套机制,区分失误与失职、探索与逾矩的界限,既维护监督刚性又保护履职积极性。
协同联动原则。协同联动原则是通过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监督共同体,提升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效能。一是内外衔接。打破民主党派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民主党派与纪委监委、公检法司、审计、组织、统战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的协同联动,形成相关信息的闭环。二是横向协同。推动民主党派内部的联动,优化组织、宣传、监督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查等机制,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提高效率,定期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共同研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商解决方案。此外,明确各部门在监督中的职责与权限,确保精准发力。
(作者金瓯,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2024年底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从严要求、从严约束、从严监督”。今年初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持续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转变作风,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今年全国两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近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启动了“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效能的必然要求。内部监督贯穿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各环节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履职的全过程,是落实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保障,亟待加强和完善。
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完善内部监督的内在逻辑
参政党建设“以党为师”的政治逻辑。中央八项规定为全面从严治党开局破题,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八项规定精神也为参政党以内部监督推进自身建设提供了政治指引。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所蕴含的“政治性”“人民性”与参政党建设的宗旨与目的高度契合,将内部监督作为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规矩的“压舱石”,确保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频共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参政党以内部监督推进自身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推动参政党内部监督从“柔性倡导”向“刚性约束”转型,保障参政党组织决策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参政党以内部监督推进自身建设提供了系统观念。将内部监督全方位嵌入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链条,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破除“碎片化”困境。
破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短板的现实逻辑。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倡导的务实、为民理念,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提供了价值依归。将八项规定精神深度融入组织建设过程,规范成员行为准则;贯穿于参政议政全过程,补齐可能存在的思想懈怠等短板,确保服务民生;渗透至社会服务各环节,以清正之姿践行使命,实现自身能力跃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含的制度规范和执行标准的“严格”与“刚性”,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提供了重要借鉴。充分汲取八项规定精神,从监督流程的设定到监督责任的压实,从监督考核的评估到违规惩戒的问责,构建起内部监督全链条制度体系,可以有效扭转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宽松软”的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引导的效率与效能革新,与通过内部监督来促进提升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行动力的目标一致。完善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组织运行中的违规行为和低效现象,优化组织资源配置,破解效能瓶颈。
以制度建设保障作风建设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锲而不舍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经验启示在于要抓住作风问题的本质,转化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障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具体问题入手完善制度”实践逻辑为民主党派以内部监督推动作风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通过内部监督聚焦于自身作风建设中突出问题和具体问题,比如成员履职中的懈怠作风等,循序渐进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明确的制度规范,可以避免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制度建设的空泛性。中央八项规定推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其中包含了“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为民主党派完善内部监督体系推动自身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模式参考。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是“全面覆盖”的监管体系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从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体系来看,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是将分散的监督要素转化为系统治理的过程,全方位、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
以内部监督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原则
政治引领原则。以内部监督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政治引领原则具有关键的统领作用。一是通过内部监督实现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质上体现为党把握和领导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坚持政治引领原则,是为了始终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国家与社会发展脉搏和前进方向。二是通过内部监督实现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政治引领原则让监督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民主党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通过内部监督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成员的政治自觉和纪律意识。规范监督程序和方式,确保监督工作公平公正、合法合规,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问题导向原则。以问题导向原则推进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体系建设,是构建“问题识别—制度回应—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精准识别问题。建立立体式问题识别机制,推进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细化监督举措,拓宽问题收集渠道,鼓励民主党派成员主动反映问题,培育“问题意识”。二是完善问题处理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深入分析,形成问题清单,共性问题制度纠偏、个性问题个别约谈、苗头问题警示教育,通过清单化管理确保问题得到切实解决。针对典型性问题,进一步将处置经验、结果转化为制度安排,形成常态机制。三是探索建立预防机制。以前瞻性视角构建预防性“体检”机制,定期评估现有制度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对苗头性问题提前干预,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最终形成具有自我预防与修复功能的监督生态,实现从“制度约束人”到“人完善制度”的优化提升。
制度规范原则。通过制度刚性来规范组织行为,确保监督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一是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围绕《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座谈会纪要》《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纪律处分工作座谈会纪要》等文件,进一步制定具体的配套制度,提升内部监督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倒逼机制推动民主党派的“人、财、物、事”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提升制度执行的刚性。提供相应的要素保障,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执行过程中,强化流程规范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三是强化问责机制。重点完善结果运用机制,将问责情况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政治安排深度挂钩,形成震慑效应。建立容错纠错配套机制,区分失误与失职、探索与逾矩的界限,既维护监督刚性又保护履职积极性。
协同联动原则。协同联动原则是通过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监督共同体,提升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效能。一是内外衔接。打破民主党派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民主党派与纪委监委、公检法司、审计、组织、统战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的协同联动,形成相关信息的闭环。二是横向协同。推动民主党派内部的联动,优化组织、宣传、监督等部门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查等机制,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提高效率,定期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共同研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商解决方案。此外,明确各部门在监督中的职责与权限,确保精准发力。
(作者金瓯,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