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玉、欧阳春香: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作用 讲好协商民主故事
发布时间:2025-06-18 14:34:54 来源:团结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故事,更好激发政协之“能”,彰显政协之“为”。
把握正确方向,筑牢政治根基,思想上同心同德。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人民政协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解决人心和力量的问题,释疑增信,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人民政协在由中国共产党提议、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并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背景下创立。人民政协创立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发展,深深根植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大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克服了西方政党相互猜疑、互相倾轧、彼此攻讦的政治角力,同时避免了一党专政监督乏力、疏于约束的种种弊端,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紧盯中心议大事,坚定与党政决策同频共振,时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政协组织鲜明政治属性,在正本清源中高举旗帜,牢牢把握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积极履职尽责,为民矢志奋斗,行动上使命共担。情系民生,为民尽责。人民政协赓续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1954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在总纲中规定,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共同遵守的准则之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政所需群众所盼,皆为政协所能,通过政协委员的良策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要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贯穿政治协商全过程各方面,提升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着眼国家发展大事、社会治理难事、民生生活琐事,加强社情民意重点选题调研,努力把群众的“愿望清单”转变为政协“履职清单”。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心系万家灯火,情挂柴米油盐,提升为民发声、替民解忧的使命感,让群众感受到政协与我同在,委员就在身边。
强化制度建设,严谨周密高效,履职上尽职到位。协商民主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的发布至1949年9月,统一战线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完成“协商建国”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需要广泛汇聚人心、吸纳各方力量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人民政协成了“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012年,“协商民主”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更加明晰,制度化建设也更加规范。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坚持改革赋能提升质效,不断丰富协商形式,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议题,健全制度机制,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健全协商互动机制,畅通不同协商渠道,激发协商活力;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注重协商结果;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弘扬协商文化,杜绝制度空转;创新以数字化赋能政协工作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助推其提质增效。强化制度供给,运用制度优势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换,使协商民主深深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
深度协商建言,坚持学思践悟,目标上共识共处。国以才治,业以才广。人民政协创立之日起,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1949年10月9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政治法律组、财政经济组、文化教育组、外交组、国防组、民族事务组、华侨事务组、宗教事务组8个工作组,分类别分领域联系各界英才,协助中央人民政府审议法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被定义为“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改革开放后,充当了“民主协商机构”的特殊角色;新时代被赋予了“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职能。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实践结晶,是促进团结合作的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民主因民主而生,因协商而立,充分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人民政协的使命所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发挥政协包容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集各界之智,以政协一域之光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增光添彩。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更应以此为契机,广泛团结联谊;加强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渠道的配合,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为中共中央制定“十五五”规划建真言、谋良策。
(作者单位:赣州社会主义学院)
[ 责任编辑:赵昕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讲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故事,更好激发政协之“能”,彰显政协之“为”。
把握正确方向,筑牢政治根基,思想上同心同德。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人民政协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解决人心和力量的问题,释疑增信,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人民政协在由中国共产党提议、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并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背景下创立。人民政协创立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发展,深深根植于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大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克服了西方政党相互猜疑、互相倾轧、彼此攻讦的政治角力,同时避免了一党专政监督乏力、疏于约束的种种弊端,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紧盯中心议大事,坚定与党政决策同频共振,时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政协组织鲜明政治属性,在正本清源中高举旗帜,牢牢把握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积极履职尽责,为民矢志奋斗,行动上使命共担。情系民生,为民尽责。人民政协赓续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天下为公等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1954年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在总纲中规定,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共同遵守的准则之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政所需群众所盼,皆为政协所能,通过政协委员的良策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要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贯穿政治协商全过程各方面,提升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着眼国家发展大事、社会治理难事、民生生活琐事,加强社情民意重点选题调研,努力把群众的“愿望清单”转变为政协“履职清单”。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心系万家灯火,情挂柴米油盐,提升为民发声、替民解忧的使命感,让群众感受到政协与我同在,委员就在身边。
强化制度建设,严谨周密高效,履职上尽职到位。协商民主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的发布至1949年9月,统一战线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形式完成“协商建国”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需要广泛汇聚人心、吸纳各方力量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人民政协成了“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012年,“协商民主”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更加明晰,制度化建设也更加规范。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坚持改革赋能提升质效,不断丰富协商形式,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议题,健全制度机制,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健全协商互动机制,畅通不同协商渠道,激发协商活力;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注重协商结果;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弘扬协商文化,杜绝制度空转;创新以数字化赋能政协工作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助推其提质增效。强化制度供给,运用制度优势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换,使协商民主深深嵌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
深度协商建言,坚持学思践悟,目标上共识共处。国以才治,业以才广。人民政协创立之日起,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1949年10月9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政治法律组、财政经济组、文化教育组、外交组、国防组、民族事务组、华侨事务组、宗教事务组8个工作组,分类别分领域联系各界英才,协助中央人民政府审议法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被定义为“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改革开放后,充当了“民主协商机构”的特殊角色;新时代被赋予了“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职能。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实践结晶,是促进团结合作的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民主因民主而生,因协商而立,充分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人民政协的使命所系。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发挥政协包容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集各界之智,以政协一域之光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增光添彩。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更应以此为契机,广泛团结联谊;加强政协协商与其他协商渠道的配合,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为中共中央制定“十五五”规划建真言、谋良策。
(作者单位:赣州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