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结E家  >  资料库  >  民建  >  文件  >  

陈昌智:京津冀一体化考验顶层设计

发布时间:2015-01-14 16:39:30  来源:  作者: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国家战略,是一项事关京津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决策。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他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从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等七个方面着手,做好前瞻性、重构性设计,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推进协同发展有基础、有优势。但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三地的定位不够清晰,分工不够合理。北京聚集的功能太多,因而带来了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二是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联系较为松散,产业协同发展的难度大。三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京津两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资源存在“虹吸效应”。河北环京津还有许多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周边保定、张家口等城市的3倍以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差距更大。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如何推动市场一体化的问题,如何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问题,如何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逐步落实。从长远看,要完成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解决好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天津的发展潜力问题,河北的产业发展问题,目前应着重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产业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等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由中央层面作出规划,增强规划的刚性,有利于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有利于解决规划布局各自为政的不利局面。在总的规划中,应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聚焦自身的历史传统、现有基础和未来潜力,形成发展合力;应明确产业分工、城市布局、配套设施、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规划一旦确定,落实是关键,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利益分配,要有舍有得。如果大家都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想保住蛋糕,转移矛盾和问题,推进协同发展就会落空。

    第二,促进产业的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这其中又以河北的产业发展最为关键。因此,京津冀应通过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差别化发展,使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北京应主动“瘦身”,积极调整疏解转移一部分功能,发挥好科技、人才、国际交往的优势,提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水平,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河北可以利用好地域空间、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等优势,将京津两地更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河北发展新的产业应与现有的产业相结合,积极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天津可以利用港口、商贸优势,发展好物流、国际商贸等。要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分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建设是京津冀发展的一块短板,是最大的瓶颈。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10月以来,京津冀地区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分析,京津冀地区的PM2.5,燃煤贡献了三分之一,还有机动车辆、工业、秸秆燃烧、扬尘等所造成的污染。环境污染治理,任何一地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好处。因此,三地应紧密携手,加强在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机动车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构筑起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防护体系。

    第四,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一体化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方面,无疑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是骨骼系统。这个系统建不起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应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条件。

[ 责任编辑:颜秉玺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