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永川先生
发布时间:2015-10-08 14:36:45 来源:民革中央网 作者:
来源:民革山东省委会作者:张乃仁发表日期:2014-01-26字体大小: 大 中 小保护视力色:

作者(左)与黄永川先生(右)
画家写竹,诗人咏竹。谈起黄永川先生,我自然想到了宋代诗人徐庭筠“咏竹”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以况喻永川先生“虚心宁自持”(唐·薛涛)的情操。黄永川先生是画家,是诗人,“非得清风不言松”的高洁寄情,又让我想到王安石的诗句“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恰是永川先生最好的写照。
我和黄永川先生相识,缘自两岸花艺交流,迄今已十年矣。十年间,我们两次谋面,第一次是济南,第二次在台北。十年间,两岸鳞鸿传书,“花信”频仍。十年间,我把永川先生两次赠我的百万余言专著及《黄永川书画集》晨昏课读,更多地感知了其学识、人品。黄永川先生台湾嘉义人,耕读世家。自幼崭露绘画天分,得吴梅岭先生启蒙,后入台湾师大美术系师承黄君璧、林玉山等大师,1966年毕业展即以《横贯公路》巨幅山水画折桂。时横贯公路通车不久,永川先生以深厚的美学根基,敏锐深刻地观察,师承而不因袭,注意捕捉横贯公路林木溪谷本土景观特色和现代文化蕴含,塑造艺术新境,一扫现代山水画笔墨局促,古人山水符号堆积的云翳,以崭新的风格成为当今国画界鲜有的成功画例。永川先生国学底蕴深厚,自见画外功夫。工诗精研诗经、乐府、六朝直逮唐宋明清,融古润今;书风博采晋唐、二王、褚柳广临名帖笔意,自得神韵。永川先生善写题画诗,又常以风、花、雪、月四字嵌入楹联:“不待风,花魁已传头信到;偏宜月,雪墙横过一枝来。”“花飞瑞雪三千户,月照春风十万家。”楷隶行草,风骨俊逸,对句工整,情思佳妙,“这又是当今书画家少有的才情”(台湾黄光男馆长语)。吾信然。
黄永川先生的本职工作在博物馆,历任台北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馆长。曾负笈大英博物馆专研美术史论及博物馆学,并应大英博物馆协会安排访问英格兰、苏格兰等名博物馆十余座。摩挲鉴古,沉潜著书,对“善业泥造像”、“石湾古陶艺”、“北魏曹天渡九层石塔”、“宋辽阳出土石椁辨疑”等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并且永川先生颇具实践经验,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兼任台湾“中华水下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尤热心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工作,在文物方面永川先生不辞劳苦往返于台北、浙江两地,促成台北历史博物馆与大陆合作展出文物之事,于2005年6月10日至2006年3月10日成功举办了浙江“雷峰塔地宫密室展”,分别于台北、台中、高雄举行,白蛇传故事的传奇色彩,祖国出土文物的精美,在台湾引起极大的轰动、热烈的赞誉。黄永川先生在插花艺术界溯本正源,承前启后,堪称是开启、再创中华古代插花艺术新境的国宝级领军人物。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花道在台北街头巷尾的流行,源自中国的插花艺术却被时人误以为是“日本的玩意”。一颗赤子心,基于使命感,自1968年始永川先生遂致力于中国插花艺术研究,著述演讲,寻根问祖,并于1987年创办台湾“财团法人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任董事长,推广中华花艺。花艺基金会”万余名学员遍布台湾各地,对中国插花艺术的拓展具有空前的成果与贡献。永川先生率团赴美举办“中国古典插花展”,并于芝加哥、华盛顿、夏威夷等地作六场巡回展及专题演讲,被美国媒体誉为“中国插花之父”。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并出版他的《中国插花艺术》英文版。日本也拜师学艺,请他去演讲。黄永川先生一直念念在兹:“插花原是中华优美民族生活的表征,也是最优美的中国古典艺术之一,渊源荒古,历代发展颇为健全。但降至清代中叶,由于国势的衰疲而几近湮灭。”为中国插花艺术的复兴,为华夏大地这畦奇葩重放芳华,永川先生在不懈地努力。2004年6月,受民革中央委托,民革济南市委邀请由黄永川先生率领的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一行37位艺术家,在济南趵突泉名园共襄盛举,成功举办了
“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交流展”。这是我与黄永川先生第一次见面。初识永川先生眼前一亮,谦谦君子,学者风范,顿有久违之感。几天的相处,我们协商融洽,配合默契。这其间我也抽暇大致拜读了《黄永川书画集》并附他的学友、同道的评介代序。之前,我对名流代序、权势题跋向不待见,此次开卷,一股儒雅士者之风、浩然清峻之气使我神爽,明经擢秀,谈笑鸿儒,永川先生交往不俗也。这让我了解了一位真实的黄永川先生,职居显位,独不显官员威权,无丝毫骄矜、僵执,耿介率真、淳朴潇洒,诚如朋友所称道:“第一虚心是此翁”。我们无所不谈,颇感亲近。我仰慕永川先生的诗人之性,士者之风;他称道我侠骨柔肠,心细如丝。披襟摅诚,一见如故。得暇闲聊也言及家庭、生活之琐事。我更多关注的是永川先生的两幅画,一幅是《为爱妻画像》,他妻子五十岁生日时,永川先生倾注一腔柔肠为爱妻画像并题诗:“兰质蕙心世所稀,花裳犹是旧时衣。描眉画眼多添色,凭作来生能辨时。”这首诗写来质朴,惟其质朴更见真情,此情溢于形象,此爱蕴藉襟衷。尤亲聆永川先生至诚至爱缓缓道来,闻之难抑潸然弹泪。顺便说一句,此次花艺展我也有幸得识永川先生夫人林纪和女士,典雅庄重,文静娴淑,待人诚恳。第一次见面,我不客套,直呼嫂子,她也真像嫂子一样待我。第二幅是永川先生《五十自画像》,用台语作《归去来辞》附题:“风丝丝,雨微微,月色光光照窗帷,光摇枝,花影移,声声唤我莫延迟,归去来辞,归去来辞。透早渥菜,入暝行棋,观星探水,翻册临池,且多加餐,坐看云起时。”另书《五十自寿诗》喜又题记:“忽焉半百至,允宜政服官。且珍艾发驻,努力再加餐。”永川先生五十艾服,允执其中,不起世虑,忘情于丹青留影、翰墨琴魂。书房取名“采芹斋”,得古代鲁国士大夫于泮宫采芹读书、弦歌不辍之旨趣,“世间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唐·王维),读之令我神往。行文至此,谈到永川先生的题画诗,我读了近百首,既有传统文学的典雅之美,更具现代生活的灵动气韵。中国的题画诗,乃是世界美术史上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现象。中国画和题画诗是美术和文学的两个范畴,画为视觉造型,诗为语言艺术,通过书法联缀,精美的文字形象使文学、美术浑成一体,“画传物外形,诗传画中意”,附丽溢彩。永川先生作画题诗,每逢佳节,常作为贺卡封面馈赠亲友,笔墨至性,寄情隽永。1993年正逢狗年,永川先生画了“竹犬图”作为贺卡封面,并题诗寄赠大陆文物大师王世襄先生:“白毛吹朔雪,天朗卧晴沙。逢喜摇貂尾,遇邪动爪牙。雄威惊猛虎,迅捷慄寒鸦。义胆衷心志,愿投有福家。”深得王世襄先生激赏,当即和诗一首:“岁转开新境,神獒踏浅沙。头昂姿绰约,尾拂树槎牙。皎甚毛逾雪,黟然鼻似鸦。进成难独擅,妙笔属黄家。”(冯进成为画犬名家)名师唱答,高情逸思,堪称艺坛佳话。2006年,我得永川先生一帧贺卡:“清风飘梅新雨后,和风摇竹旧寒时。年头岁尾,谨奉小卡,恭颂万事如意,恭贺新禧。”题画诗曰:“春雨密还疏,气清入我庐。远林鹭翅重,阡陌人踪无。遍野新苗绿,田园多野蔬。爹称时节好,天霁正荷锄。故乡春雨时在念中。丙戌梢头并句。黄永川、林纪和鞠躬。”得之珍为拱璧。“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交流展”盛事圆满,得到园林局、趵突泉公园鼎力相助、积极参与,给济南社会各界及民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对黄永川先生携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广为称道。分别在即,民革济南市委设宴践行,有关领导、民革同仁和台湾37位艺术家欢聚一堂,成功喜悦溢满席间,邀歌唱和,缱绻难舍,我与永川先生相拥而别。是夜归来,情不自己,填词《贺新郎·赠永川兄》一阕以记之:“嘉义出灵秀。永川兄,耕读世家,朴实敦厚。怡采芹斋铺锦绣,雪月风花盈牖。影厮伴,相依白首。一部中华插花史,著述勤,心血卅年后。情切切,怨杨柳。东瀛岂是乡关旧?望浮云,唤回迷魂,我执君手。月夜花朝良辰景,联社结团群友,春风渡,海峡奔走。姹紫嫣红传花信,晋唐风,千古传承了。功不没,兄知否?”词草就,俟再推敲,暂置案头。未料7月12日先得永川先生赐函:“张副主委乃仁吾兄台鉴:济南一别,离情依依,对吾兄的恳切招待,铭感五内。尤其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观摩展在吾兄的周详擘划下,顺利圆满完成,令人感激并钦佩无即。济南展场于风光明媚的名园举行,增添草木精华与人文化成之美意,人流的接踵,赞叹声四起,实为两岸交流之盛事……大陆回台后,又旋即前往浙江交涉历史博物馆与大陆合作展出文物之事,故至今日才得函谢,吾兄当不以为意吧!台湾风光亦具特色,但愿吾兄尽早惠告来台时间,以便稍尽地主之意……”接永川先生来函,我正和机关同事忙于筹备民革北方八城市风光摄影艺术展,将赴沈阳,不再迟疑,遂先将《贺新郎》一词电传给永川先生,及沈阳返济,立即给永川先生回信,很快8月30日得永川先生函复:“别来数月,正怀雅度,倾奉锦笺,敬悉一切。承受赞誉实不敢当。又获兄所赠之《贺新郎》词,知兄艺苑才鸿,方得禅理哲思无俗调,班马才高是为饱学之士,弟甚感佩。……雷峰塔地宫密室展……一切筹备正按计划进行中……届时切盼兄能来台一游,让弟得以接待之谊……”。天遂人愿,2006年10月我随民革山东省委组织的“山东学者交流团”赴台进行为期十天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我欣然致电永川先生,抵台北当晚,永川先生即赴我们下榻的“兄弟饭店”探望,给我带来珍藏二十年的台湾佳茗,及金门县长李炷烽先生手绘瓷瓶的金门高粱美酒。翌日晚,永川先生和夫人及“花艺基金会”的同仁为我们接风,契阔谈讌,群情欢洽。尤使我铭感难忘的是永川先生带来事先画好的《青松图》见赠,并附题南朝·范云诗相勉:“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得此珍品,实未敢奢望而喜出望外!又得永川先生的几种专著,这是我来台湾最大的收获。也不免有些遗憾,在台北与永川先生相聚只此一晚,行色匆匆未及畅叙,怅然若失!前些天与永川先生通电话言及此,亦甚有同感,问我何时能来台湾,约我一定到他家作客。我欣然应答,采芹斋书房时时在我念中。
二十四番花信风,番番讯报东风近。两岸畅通,我们重逢之日企踵可待。
张乃仁
[ 责任编辑:柳宏 ]
来源:民革山东省委会作者:张乃仁发表日期:2014-01-26字体大小: 大 中 小保护视力色:
作者(左)与黄永川先生(右)
画家写竹,诗人咏竹。谈起黄永川先生,我自然想到了宋代诗人徐庭筠“咏竹”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以况喻永川先生“虚心宁自持”(唐·薛涛)的情操。黄永川先生是画家,是诗人,“非得清风不言松”的高洁寄情,又让我想到王安石的诗句“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恰是永川先生最好的写照。
我和黄永川先生相识,缘自两岸花艺交流,迄今已十年矣。十年间,我们两次谋面,第一次是济南,第二次在台北。十年间,两岸鳞鸿传书,“花信”频仍。十年间,我把永川先生两次赠我的百万余言专著及《黄永川书画集》晨昏课读,更多地感知了其学识、人品。黄永川先生台湾嘉义人,耕读世家。自幼崭露绘画天分,得吴梅岭先生启蒙,后入台湾师大美术系师承黄君璧、林玉山等大师,1966年毕业展即以《横贯公路》巨幅山水画折桂。时横贯公路通车不久,永川先生以深厚的美学根基,敏锐深刻地观察,师承而不因袭,注意捕捉横贯公路林木溪谷本土景观特色和现代文化蕴含,塑造艺术新境,一扫现代山水画笔墨局促,古人山水符号堆积的云翳,以崭新的风格成为当今国画界鲜有的成功画例。永川先生国学底蕴深厚,自见画外功夫。工诗精研诗经、乐府、六朝直逮唐宋明清,融古润今;书风博采晋唐、二王、褚柳广临名帖笔意,自得神韵。永川先生善写题画诗,又常以风、花、雪、月四字嵌入楹联:“不待风,花魁已传头信到;偏宜月,雪墙横过一枝来。”“花飞瑞雪三千户,月照春风十万家。”楷隶行草,风骨俊逸,对句工整,情思佳妙,“这又是当今书画家少有的才情”(台湾黄光男馆长语)。吾信然。
黄永川先生的本职工作在博物馆,历任台北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副馆长、馆长。曾负笈大英博物馆专研美术史论及博物馆学,并应大英博物馆协会安排访问英格兰、苏格兰等名博物馆十余座。摩挲鉴古,沉潜著书,对“善业泥造像”、“石湾古陶艺”、“北魏曹天渡九层石塔”、“宋辽阳出土石椁辨疑”等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并且永川先生颇具实践经验,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兼任台湾“中华水下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尤热心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工作,在文物方面永川先生不辞劳苦往返于台北、浙江两地,促成台北历史博物馆与大陆合作展出文物之事,于2005年6月10日至2006年3月10日成功举办了浙江“雷峰塔地宫密室展”,分别于台北、台中、高雄举行,白蛇传故事的传奇色彩,祖国出土文物的精美,在台湾引起极大的轰动、热烈的赞誉。黄永川先生在插花艺术界溯本正源,承前启后,堪称是开启、再创中华古代插花艺术新境的国宝级领军人物。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花道在台北街头巷尾的流行,源自中国的插花艺术却被时人误以为是“日本的玩意”。一颗赤子心,基于使命感,自1968年始永川先生遂致力于中国插花艺术研究,著述演讲,寻根问祖,并于1987年创办台湾“财团法人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任董事长,推广中华花艺。花艺基金会”万余名学员遍布台湾各地,对中国插花艺术的拓展具有空前的成果与贡献。永川先生率团赴美举办“中国古典插花展”,并于芝加哥、华盛顿、夏威夷等地作六场巡回展及专题演讲,被美国媒体誉为“中国插花之父”。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并出版他的《中国插花艺术》英文版。日本也拜师学艺,请他去演讲。黄永川先生一直念念在兹:“插花原是中华优美民族生活的表征,也是最优美的中国古典艺术之一,渊源荒古,历代发展颇为健全。但降至清代中叶,由于国势的衰疲而几近湮灭。”为中国插花艺术的复兴,为华夏大地这畦奇葩重放芳华,永川先生在不懈地努力。2004年6月,受民革中央委托,民革济南市委邀请由黄永川先生率领的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一行37位艺术家,在济南趵突泉名园共襄盛举,成功举办了
“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交流展”。这是我与黄永川先生第一次见面。初识永川先生眼前一亮,谦谦君子,学者风范,顿有久违之感。几天的相处,我们协商融洽,配合默契。这其间我也抽暇大致拜读了《黄永川书画集》并附他的学友、同道的评介代序。之前,我对名流代序、权势题跋向不待见,此次开卷,一股儒雅士者之风、浩然清峻之气使我神爽,明经擢秀,谈笑鸿儒,永川先生交往不俗也。这让我了解了一位真实的黄永川先生,职居显位,独不显官员威权,无丝毫骄矜、僵执,耿介率真、淳朴潇洒,诚如朋友所称道:“第一虚心是此翁”。我们无所不谈,颇感亲近。我仰慕永川先生的诗人之性,士者之风;他称道我侠骨柔肠,心细如丝。披襟摅诚,一见如故。得暇闲聊也言及家庭、生活之琐事。我更多关注的是永川先生的两幅画,一幅是《为爱妻画像》,他妻子五十岁生日时,永川先生倾注一腔柔肠为爱妻画像并题诗:“兰质蕙心世所稀,花裳犹是旧时衣。描眉画眼多添色,凭作来生能辨时。”这首诗写来质朴,惟其质朴更见真情,此情溢于形象,此爱蕴藉襟衷。尤亲聆永川先生至诚至爱缓缓道来,闻之难抑潸然弹泪。顺便说一句,此次花艺展我也有幸得识永川先生夫人林纪和女士,典雅庄重,文静娴淑,待人诚恳。第一次见面,我不客套,直呼嫂子,她也真像嫂子一样待我。第二幅是永川先生《五十自画像》,用台语作《归去来辞》附题:“风丝丝,雨微微,月色光光照窗帷,光摇枝,花影移,声声唤我莫延迟,归去来辞,归去来辞。透早渥菜,入暝行棋,观星探水,翻册临池,且多加餐,坐看云起时。”另书《五十自寿诗》喜又题记:“忽焉半百至,允宜政服官。且珍艾发驻,努力再加餐。”永川先生五十艾服,允执其中,不起世虑,忘情于丹青留影、翰墨琴魂。书房取名“采芹斋”,得古代鲁国士大夫于泮宫采芹读书、弦歌不辍之旨趣,“世间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唐·王维),读之令我神往。行文至此,谈到永川先生的题画诗,我读了近百首,既有传统文学的典雅之美,更具现代生活的灵动气韵。中国的题画诗,乃是世界美术史上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现象。中国画和题画诗是美术和文学的两个范畴,画为视觉造型,诗为语言艺术,通过书法联缀,精美的文字形象使文学、美术浑成一体,“画传物外形,诗传画中意”,附丽溢彩。永川先生作画题诗,每逢佳节,常作为贺卡封面馈赠亲友,笔墨至性,寄情隽永。1993年正逢狗年,永川先生画了“竹犬图”作为贺卡封面,并题诗寄赠大陆文物大师王世襄先生:“白毛吹朔雪,天朗卧晴沙。逢喜摇貂尾,遇邪动爪牙。雄威惊猛虎,迅捷慄寒鸦。义胆衷心志,愿投有福家。”深得王世襄先生激赏,当即和诗一首:“岁转开新境,神獒踏浅沙。头昂姿绰约,尾拂树槎牙。皎甚毛逾雪,黟然鼻似鸦。进成难独擅,妙笔属黄家。”(冯进成为画犬名家)名师唱答,高情逸思,堪称艺坛佳话。2006年,我得永川先生一帧贺卡:“清风飘梅新雨后,和风摇竹旧寒时。年头岁尾,谨奉小卡,恭颂万事如意,恭贺新禧。”题画诗曰:“春雨密还疏,气清入我庐。远林鹭翅重,阡陌人踪无。遍野新苗绿,田园多野蔬。爹称时节好,天霁正荷锄。故乡春雨时在念中。丙戌梢头并句。黄永川、林纪和鞠躬。”得之珍为拱璧。“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交流展”盛事圆满,得到园林局、趵突泉公园鼎力相助、积极参与,给济南社会各界及民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对黄永川先生携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广为称道。分别在即,民革济南市委设宴践行,有关领导、民革同仁和台湾37位艺术家欢聚一堂,成功喜悦溢满席间,邀歌唱和,缱绻难舍,我与永川先生相拥而别。是夜归来,情不自己,填词《贺新郎·赠永川兄》一阕以记之:“嘉义出灵秀。永川兄,耕读世家,朴实敦厚。怡采芹斋铺锦绣,雪月风花盈牖。影厮伴,相依白首。一部中华插花史,著述勤,心血卅年后。情切切,怨杨柳。东瀛岂是乡关旧?望浮云,唤回迷魂,我执君手。月夜花朝良辰景,联社结团群友,春风渡,海峡奔走。姹紫嫣红传花信,晋唐风,千古传承了。功不没,兄知否?”词草就,俟再推敲,暂置案头。未料7月12日先得永川先生赐函:“张副主委乃仁吾兄台鉴:济南一别,离情依依,对吾兄的恳切招待,铭感五内。尤其两岸中华传统插花艺术观摩展在吾兄的周详擘划下,顺利圆满完成,令人感激并钦佩无即。济南展场于风光明媚的名园举行,增添草木精华与人文化成之美意,人流的接踵,赞叹声四起,实为两岸交流之盛事……大陆回台后,又旋即前往浙江交涉历史博物馆与大陆合作展出文物之事,故至今日才得函谢,吾兄当不以为意吧!台湾风光亦具特色,但愿吾兄尽早惠告来台时间,以便稍尽地主之意……”接永川先生来函,我正和机关同事忙于筹备民革北方八城市风光摄影艺术展,将赴沈阳,不再迟疑,遂先将《贺新郎》一词电传给永川先生,及沈阳返济,立即给永川先生回信,很快8月30日得永川先生函复:“别来数月,正怀雅度,倾奉锦笺,敬悉一切。承受赞誉实不敢当。又获兄所赠之《贺新郎》词,知兄艺苑才鸿,方得禅理哲思无俗调,班马才高是为饱学之士,弟甚感佩。……雷峰塔地宫密室展……一切筹备正按计划进行中……届时切盼兄能来台一游,让弟得以接待之谊……”。天遂人愿,2006年10月我随民革山东省委组织的“山东学者交流团”赴台进行为期十天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我欣然致电永川先生,抵台北当晚,永川先生即赴我们下榻的“兄弟饭店”探望,给我带来珍藏二十年的台湾佳茗,及金门县长李炷烽先生手绘瓷瓶的金门高粱美酒。翌日晚,永川先生和夫人及“花艺基金会”的同仁为我们接风,契阔谈讌,群情欢洽。尤使我铭感难忘的是永川先生带来事先画好的《青松图》见赠,并附题南朝·范云诗相勉:“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得此珍品,实未敢奢望而喜出望外!又得永川先生的几种专著,这是我来台湾最大的收获。也不免有些遗憾,在台北与永川先生相聚只此一晚,行色匆匆未及畅叙,怅然若失!前些天与永川先生通电话言及此,亦甚有同感,问我何时能来台湾,约我一定到他家作客。我欣然应答,采芹斋书房时时在我念中。
二十四番花信风,番番讯报东风近。两岸畅通,我们重逢之日企踵可待。
张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