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结E家  >  资料库  >  民革  >  人物  >  

民革党员赵勇:努力营造和优化济南创新创业环境

发布时间:2015-10-08 14:39:51  来源:民革中央网  作者:

    2013年11月7日,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山东省创新创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山东的创业氛围、环境与江浙等地区还存在差距。从数量看,江浙地区每万人拥有企业数为160-170家,而山东只有60家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家;从质量上讲,山东没有一家像华为、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济南近几年通过营造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人才来济创业,但从整个产业链条看,还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政府创新意识不够。济南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比较保守。表现就是:当国家指导政策出台后,先是观望,等上海、广州、杭州等出台了实施办法后才跟进。这样做,好处是能更好地理解政策,实施起来更加稳妥,但同时也贻误了战机,不利于吸引那些反应迅速的高新企业和优秀人才。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济南高新区一直在打造齐鲁外包城,外包就是软件业的代加工,也就是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把非核心业务的转移,但软件业最大的利润在创意设计和销售阶段。初期做外包可以积累经验、储备人才,但当条件成熟后,就应该跳出去,向产业链更高的层次升级,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3.融资渠道不畅通。创新创业企业多为小微企业,但目前济南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微企业规模小,却是“营商”主体,全省80多万户企业,中小微企业占99%以上,并提供了全省超过60%的税收,解决了90%的就业。有专家认为,济南不缺好的中小微企业,也不缺民间资本,缺的是资本和资源的配置规则。这块“短板”使得资本找不到优质的投资资源,优秀的企业找不到好的融资渠道,高利贷和金融风险就会应运而生。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放权,解决创业土壤问题。各级政府要营造最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宽松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放宽市场准入,下放行政审批,规范收费、检查等事项,为创业创新服务;要进一步激励强化创业导向,研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让想创业的人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本地企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并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来济投资兴业。

    2.校企联合,积极培养创业人才。要充分利用驻济高校的力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实现他们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接轨,让他们成为企业创新的骨干,从而把驻济高校打造成创新创业研发基地。当前,全省高校都在开展针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训,有的学校在济南团市委和中小企业局的帮助下,成立了青春创业工作站;济南创业俱乐部开展的创业大赛也准备进入高校,这都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师生的创业激情。高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各领域的研发项目小组,把研究成果推荐给企业,企业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项目合作、投资;而研究性小组也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企业,进行专项研究,实现优势互补。如艺术类院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小型工作室,在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平面或三维设计等领域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互惠双赢。这样既能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创新机会、降低创新风险、减少运营成本,也能让在校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意识。

    3.整合平台,助力创新创业融资。省政府近期出台《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省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一定要以此为锲机,当好金融改革的排头兵。现在相关部门均在建设融资平台,包括高新区管委、软件协会、中小企业局等,但这些融资平台都存在资金量少、推广力度低、受众少的缺点。因此,市政府要下大力气整合各自为政的融资平台,集中监管、集中宣传,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增加融资机会。让济南企业在平台上展示自己,并设法吸引全国各地的风险投资机构、民间资本等到平台上来找项目,架起企业和投资方的桥梁,同时加强监管,规范企业经营。通过整合并拓宽融资渠道,创造出一流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打造出更多的标杆企业;着力优化济南就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济南就业,助推济南经济的高速发展!

    作者系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启德科技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

[ 责任编辑:柳宏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