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海燕:让兰州成为向西开放的“金码头”
发布时间:2016-09-02 14:56:0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何潇朱霞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何潇朱霞)“十二五”期间,兰州在社会经济、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就兰州空气污染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
新华网:前不久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的掌声犹在耳侧,“兰州蓝”的逆袭故事也被外界广为传说。您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兰州蓝”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虞海燕:“今日变革进步奖”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肯定和鼓舞。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做一做就退回来。治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了治理空气污染我们采取了八方面措施:减排,主要是大的污染源的排放量要减下来;压煤,就是把煤炭的使用量要减下来;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效。我们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督查办法。比如抽调了大批干部,明察暗访,对存在的问题问责、集中调度、集中解决。这个前后我们对上百名干部进行了问责,对15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
下一步我们要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碳交易试点城市,特别是要加强与世界银行、中创碳投等方面合作,推进一些低碳建设项目。加快大气污染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兰州大气环境污染治理。
习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深有体会。去年,兰州的经济数据还是不错的,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发展。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就医费用下降47.4%;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两项指标又分别下降18.18%和38.39%,说明治污给群众带来了好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的信心和决心。
新华网:2015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新鲜出炉,兰州位列十大城市第五位。除了空气好,您觉得今后还需从哪些方面提高兰州市的魅力、兰州人的幸福指数?
虞海燕: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真正要把兰州打造成一个“山水城市”。在兰州市的南北两山上把现在的排洪沟都利用起来,同时对城市的一些建筑、道路等等要重新作一些调整和规划,让它成为真正的 "丝路重镇,黄河之都",让"西部夏宫"的美誉能够更好。
第二个就是要打造宜居城市,要让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更加便捷,不管是在地下管廊的建设、停车场,包括一些卫生、垃圾处理、城市的公共管理,包括我们的医院、医疗、学校等等,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感觉到舒心宜居。
第三个就是要把兰州打造成活力城市。活力城市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让它是一个创业成本比较低的城市,当然要在全国做到最低恐怕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但是它相对要比较低。这样的话,创业者愿意来,让这个城市有活力,一些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就能够在这里更快地发展。
新华网:兰州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下一步我们将做哪些努力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虞海燕: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对国际大势的科学判断,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也给兰州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和重大平台。兰州是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是东进、西出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近两年,我们启动实施了20多项重点工作,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向西开放和向东承接。要持续打造开放平台,重点是建设好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港务区、丝绸之路信息走廊和国家建设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等重要支撑平台,使兰州从古丝绸之路的“旱码头”,成为向西开放的“金码头”。要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哈产业园和中韩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对外加工基地,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对接,办好重点文化节会活动,深入和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新华网:您能否介绍一下,从2012年获批国家级新区到现在,兰州新区的建设进展到了哪个阶段?建设重心是什么?未来五年将如何发展?
虞海燕:兰州新区成立以来,围绕国务院批复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目前,城市框架基本显现,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
未来五年,兰州新区将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兰州新区将按照“融合、高端、集约”发展要求,建设融“生产、生活、生计、生态”于一体的新区。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兰州新区将以“互联网+”为平台,着重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延伸新能源汽车、水性高分子材料、蓝宝石材料、铜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同时,兰州新区将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内育外引,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和中介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建设临空物流、公铁联运物流基地、大数据产业园、联创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及跨境电商基地。
[ 责任编辑:颜秉玺 ]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何潇朱霞)“十二五”期间,兰州在社会经济、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就兰州空气污染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
新华网:前不久在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的掌声犹在耳侧,“兰州蓝”的逆袭故事也被外界广为传说。您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兰州蓝”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虞海燕:“今日变革进步奖”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肯定和鼓舞。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支持,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做一做就退回来。治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为了治理空气污染我们采取了八方面措施:减排,主要是大的污染源的排放量要减下来;压煤,就是把煤炭的使用量要减下来;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效。我们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督查办法。比如抽调了大批干部,明察暗访,对存在的问题问责、集中调度、集中解决。这个前后我们对上百名干部进行了问责,对15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
下一步我们要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碳交易试点城市,特别是要加强与世界银行、中创碳投等方面合作,推进一些低碳建设项目。加快大气污染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兰州大气环境污染治理。
习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深有体会。去年,兰州的经济数据还是不错的,治污并没有影响兰州发展。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就医费用下降47.4%;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两项指标又分别下降18.18%和38.39%,说明治污给群众带来了好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的信心和决心。
新华网:2015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新鲜出炉,兰州位列十大城市第五位。除了空气好,您觉得今后还需从哪些方面提高兰州市的魅力、兰州人的幸福指数?
虞海燕: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真正要把兰州打造成一个“山水城市”。在兰州市的南北两山上把现在的排洪沟都利用起来,同时对城市的一些建筑、道路等等要重新作一些调整和规划,让它成为真正的 "丝路重镇,黄河之都",让"西部夏宫"的美誉能够更好。
第二个就是要打造宜居城市,要让在这个城市里的生活更加便捷,不管是在地下管廊的建设、停车场,包括一些卫生、垃圾处理、城市的公共管理,包括我们的医院、医疗、学校等等,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感觉到舒心宜居。
第三个就是要把兰州打造成活力城市。活力城市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让它是一个创业成本比较低的城市,当然要在全国做到最低恐怕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但是它相对要比较低。这样的话,创业者愿意来,让这个城市有活力,一些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就能够在这里更快地发展。
新华网:兰州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下一步我们将做哪些努力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虞海燕: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对国际大势的科学判断,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也给兰州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和重大平台。兰州是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是东进、西出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近两年,我们启动实施了20多项重点工作,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向西开放和向东承接。要持续打造开放平台,重点是建设好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港务区、丝绸之路信息走廊和国家建设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等重要支撑平台,使兰州从古丝绸之路的“旱码头”,成为向西开放的“金码头”。要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哈产业园和中韩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对外加工基地,积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对接,办好重点文化节会活动,深入和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新华网:您能否介绍一下,从2012年获批国家级新区到现在,兰州新区的建设进展到了哪个阶段?建设重心是什么?未来五年将如何发展?
虞海燕:兰州新区成立以来,围绕国务院批复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目前,城市框架基本显现,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
未来五年,兰州新区将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兰州新区将按照“融合、高端、集约”发展要求,建设融“生产、生活、生计、生态”于一体的新区。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兰州新区将以“互联网+”为平台,着重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着力延伸新能源汽车、水性高分子材料、蓝宝石材料、铜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同时,兰州新区将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内育外引,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和中介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建设临空物流、公铁联运物流基地、大数据产业园、联创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及跨境电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