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结E家  >  资料库  >  农工党  >  人物  >  

继往开来,再作贡献

发布时间:2016-09-19 22:16:35  来源:上海农工网  作者:左焕琛

(代序)

    适逢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地方组织成立60周年和农工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上海文史资料选辑农工党专辑》面世了。这本专辑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农工党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几代农工党人的革命精神,以及作为参政党之一农工党在多党合作事业中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面貌。

    上海是农工党的重要活动地区,农工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上海,邓演达等许多农工党领导人在上海留下了革命足迹,广大农工党员在上海开展了可歌可泣、多彩卓越的活动。农工党在上海拥有丰富的党史资源,在上海市政协的支持下,把各个时期的史料汇辑成书,这在上海尚属首次,此举既抢救了史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农工党在上海的历史轨迹,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发展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

    农工党不仅是一个具有较长革命历史的民主党派,也有着自己特色和坎坷经历。农工党是大革命失败后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在上海成立的,建党之初即提出推翻南京反动政权,建立以农工为重心的平民政权的政治纲领,在民主革命时期农工党为着这个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曾经策划过武装夺取政权,虽然几经挫折,但仍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专辑以翔实的史料反映了这段历史。鼓舞着农工党人奋勇前进是由邓演达所倡导的、农工党长期坚持的革命精神,正如周恩来同志在解放初期说的:“农工民主党不同于中共以外别的党派者,它是唯一具有革命传统基础的党,……邓先生倒了下去,几个人撑下来了,这就是不惧不屈的传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农工党的宝贵财富,在数次极其困难的关头,正是靠着这种革命精神,才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这种革命精神今天仍在农工党员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这些在专辑中得以充分的展示。

    农工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风雨同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早期的农工党正是认识到共产党是革命的主力,实现了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才得以重生,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农工党的历史是和中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专辑中的许多文章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农工党员与中共党员并肩战斗,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被捕坐牢,一起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自觉地、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在政治风波中,在抗击“非典”战斗中和中共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度难关;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后,农工党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开展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活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在致农工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词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中国农工民主党具有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自1930年成立以来,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农工民主党同我们党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亲密关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辑也展现了农工党员的风采,农工党内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有的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更多的是辛勤工作在基层单位的普通医卫、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秉承了老一辈农工党人谋求农工平民利益的追求,关注民生,反映社情民意;他们联系、服务于人民大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涌现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为农工党的历史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这本专辑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农工党在上海的活动,希望藉此能向农工党内,向社会各界关心农工党历史的人士提供客观真实的介绍,对了解研究农工党历史,对研究多党合作历史起到促进作用。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作出新的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让我们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参政党的职能,在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 责任编辑:吴家珍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