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的革命斗士 ——曾伟
发布时间:2016-09-19 22:20:05 来源:上海农工网 作者:李伯球
曾伟同志生长于广东惠阳县坪山的农村中,这是一块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乡村中流传极多革命的故事,如辛亥前三洲田的革命起义就在这个村的山上,又是革命先烈廖仲恺、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的故乡;这里的农民富有革命性,而且颇多出外当轮船上水手的工人,抗日时期有名的东江纵队就是在这土地上面成长起来的,曾伟自幼就受革命的影响。曾伟初中时代即丧失了父母,不能继续在学校求学,他是自己苦学不断的锻练自己追求进步的。初时为生活而投入县政府里担任文书,后调虎门要塞司令部政治部任干事,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他那时候,即异常爱好研读左翼文艺并学习写作,渐次读政治经济书籍,并好运动,日常生活极有规律,严格锻练自己,绝不为军队中不良习气所染。
1934年,曾伟受全国抗日救国运动影响,请求入军校,决心去学习军事学术并加紧锻练身体。
1936年夏,军校出来后被任为158师团政治指导员,但那时抗日战争还未发动,曾伟参加的军队开到闽西去,执行包围红军的任务,此时他处于异常苦闷的境地,仍积极从抗日观点影响官兵,转变官兵作抗日准备,并收集红军教育的小册子为自己学习资料,更深入地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到极大的进步。
七七抗战爆发,他组织中大学生随军服务团,配合军队职务,热烈地在士兵群众中在粤东人民中动员抗敌。广州沦陷前,曾伟正在广州东浦动员人民武装,但其尚未完成工作,军队已向北撤退,曾伟率随军服务团向南路恩平阳江一带坚持敌后工作。
1939年初,曾伟辗转来到粤东兴宁,在我主持县政时主办的地方干部训练班,集中青年参加政治军事训练,因采取集体主义与批判制度去进行训练,被国民党反动派认为是赤化兴宁的工作,曾伟此后即遭受国民党特务之压迫。
1940年冬,曾伟复入65军政治部工作。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密令逮捕曾伟,因其极得军事长官信任才免于难。1942年曾伟出走桂林,在桂一面靠写作谋生,一面埋头研读马列主义。
1943年曾伟曾一度就柳州第四战区干训团任政治教官,1944年日寇陷湘,曾伟即参加桂林文化界抗敌协会,他好比一支抗敌的号角,到处为人民而呼喊。不久曾伟与张炎将军同返粤南动员人民抗敌,协助张氏组织南路人民抗日军,并担任政治部主任。在国民党反动派与日寇夹击之下苦战数月。张炎将军不幸遇害,曾伟因不同意张炎入桂而率队与中共领导的抗日人民解放军汇合,坚持抗战,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始离队赴香港。
此后他就在人民民主运动中不屈不挠地奋斗,他有健康的坚强体魄,他的为人乐观、积极向上,工作起来从无倦容,在斗争中锻练成精密的头脑。他有极好的演说才能,对群众演讲总是有声有色,语语动听,处处表现他极充沛的生命力。
曾伟具有多种优良的品质,他对人民民主事业是忠贞的,坚决的,勇于负责的,在最紧张最艰苦情况中,表现得更坚决。与张炎将军在南路人民抗日军处于不利的情况时,一个大风雨交加的晚上,敌人已异常逼近,曾伟坚主向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靠拢,以坚持战斗,坚决反对副军长搞小圈子的主张,就是副军长拔枪相向,他亦不为屈。以后事实证明曾伟的主张是正确的。
曾伟革命的坚决性和负责态度不仅表现在对敌人的斗争上,即对于民主阵线一些模糊群众的政治意见,或隐藏着错误倾向的企图,他必严肃地加以批判,从不放松。
曾伟这几年在南方、在上海,为人民民主运动而工作的精神,他对同志和群众的热和爱,同样为同志和群众所敬重。当曾伟到上海去工作后,冯裕芳同志常对人说:“曾伟同志到上海去了,对香港工作就少了一个主力军”。在香港的同志都希望他回来工作。曾伟离开上海后,上海同志又催促他回去,革命工作太需要他了。
曾伟同志又是一个好学不倦的青年,不论在行军中,在舟车上,都手不释卷,埋头研究。在虎门及以后军队服务时期曾伟向往马列主义,研习社会科学,在群众中吸收实际经验教训,建立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在桂林,埋头研读马列主义著作,作思想整理,系统地了解马列主义理论。到香港以后参加人民报的编辑工作,更是认真加以充实、修练,许多朋友都佩服曾伟同志磨练成为了一个最忠勇的革命斗士。
(原载于《曾伟同志殉难周年纪念特刊》,1950年5月21日。略有删节)
[ 责任编辑:吴家珍 ]
曾伟同志生长于广东惠阳县坪山的农村中,这是一块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乡村中流传极多革命的故事,如辛亥前三洲田的革命起义就在这个村的山上,又是革命先烈廖仲恺、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的故乡;这里的农民富有革命性,而且颇多出外当轮船上水手的工人,抗日时期有名的东江纵队就是在这土地上面成长起来的,曾伟自幼就受革命的影响。曾伟初中时代即丧失了父母,不能继续在学校求学,他是自己苦学不断的锻练自己追求进步的。初时为生活而投入县政府里担任文书,后调虎门要塞司令部政治部任干事,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他那时候,即异常爱好研读左翼文艺并学习写作,渐次读政治经济书籍,并好运动,日常生活极有规律,严格锻练自己,绝不为军队中不良习气所染。
1934年,曾伟受全国抗日救国运动影响,请求入军校,决心去学习军事学术并加紧锻练身体。
1936年夏,军校出来后被任为158师团政治指导员,但那时抗日战争还未发动,曾伟参加的军队开到闽西去,执行包围红军的任务,此时他处于异常苦闷的境地,仍积极从抗日观点影响官兵,转变官兵作抗日准备,并收集红军教育的小册子为自己学习资料,更深入地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到极大的进步。
七七抗战爆发,他组织中大学生随军服务团,配合军队职务,热烈地在士兵群众中在粤东人民中动员抗敌。广州沦陷前,曾伟正在广州东浦动员人民武装,但其尚未完成工作,军队已向北撤退,曾伟率随军服务团向南路恩平阳江一带坚持敌后工作。
1939年初,曾伟辗转来到粤东兴宁,在我主持县政时主办的地方干部训练班,集中青年参加政治军事训练,因采取集体主义与批判制度去进行训练,被国民党反动派认为是赤化兴宁的工作,曾伟此后即遭受国民党特务之压迫。
1940年冬,曾伟复入65军政治部工作。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密令逮捕曾伟,因其极得军事长官信任才免于难。1942年曾伟出走桂林,在桂一面靠写作谋生,一面埋头研读马列主义。
1943年曾伟曾一度就柳州第四战区干训团任政治教官,1944年日寇陷湘,曾伟即参加桂林文化界抗敌协会,他好比一支抗敌的号角,到处为人民而呼喊。不久曾伟与张炎将军同返粤南动员人民抗敌,协助张氏组织南路人民抗日军,并担任政治部主任。在国民党反动派与日寇夹击之下苦战数月。张炎将军不幸遇害,曾伟因不同意张炎入桂而率队与中共领导的抗日人民解放军汇合,坚持抗战,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始离队赴香港。
此后他就在人民民主运动中不屈不挠地奋斗,他有健康的坚强体魄,他的为人乐观、积极向上,工作起来从无倦容,在斗争中锻练成精密的头脑。他有极好的演说才能,对群众演讲总是有声有色,语语动听,处处表现他极充沛的生命力。
曾伟具有多种优良的品质,他对人民民主事业是忠贞的,坚决的,勇于负责的,在最紧张最艰苦情况中,表现得更坚决。与张炎将军在南路人民抗日军处于不利的情况时,一个大风雨交加的晚上,敌人已异常逼近,曾伟坚主向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靠拢,以坚持战斗,坚决反对副军长搞小圈子的主张,就是副军长拔枪相向,他亦不为屈。以后事实证明曾伟的主张是正确的。
曾伟革命的坚决性和负责态度不仅表现在对敌人的斗争上,即对于民主阵线一些模糊群众的政治意见,或隐藏着错误倾向的企图,他必严肃地加以批判,从不放松。
曾伟这几年在南方、在上海,为人民民主运动而工作的精神,他对同志和群众的热和爱,同样为同志和群众所敬重。当曾伟到上海去工作后,冯裕芳同志常对人说:“曾伟同志到上海去了,对香港工作就少了一个主力军”。在香港的同志都希望他回来工作。曾伟离开上海后,上海同志又催促他回去,革命工作太需要他了。
曾伟同志又是一个好学不倦的青年,不论在行军中,在舟车上,都手不释卷,埋头研究。在虎门及以后军队服务时期曾伟向往马列主义,研习社会科学,在群众中吸收实际经验教训,建立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在桂林,埋头研读马列主义著作,作思想整理,系统地了解马列主义理论。到香港以后参加人民报的编辑工作,更是认真加以充实、修练,许多朋友都佩服曾伟同志磨练成为了一个最忠勇的革命斗士。
(原载于《曾伟同志殉难周年纪念特刊》,1950年5月21日。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