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结E家  >  资料库  >  民革  >  百科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周年 第一章 在民主革命中孕育和诞生

发布时间:2016-12-16 14:54:14  来源:民革中央网  作者:

    第一章 在民主革命中孕育和诞生

    第一节 孙中山缔造中国国民党

    一、孙中山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帝国主义凭借坚船利炮,不断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逼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富于爱国和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起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贯穿着中国的整个近代历史。

    19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生的独立阶级,取得了独立占有生产资料和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地位,开始提出反对封建君主制度和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追求,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而且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的运动需要革命的领袖。在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兴起之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站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了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任。

    孙中山早年曾赴檀香山求学,后又在香港学医,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十分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苦心求索救国门径。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最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

    兴中会成立后,一方面积极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兴中会的反清革命活动,在全国及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华兴会、光复会等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成立和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兴起,为孙中山创建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基本力量上做好了准备。

    二、辛亥革命

    随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认识到,兴中会已不能适应需要,必须“招集同志,合成大团”,将全国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革命政党,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905年夏,孙中山在日本同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代表及留学生代表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一起,商谈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问题,得到了黄兴等人的一致赞同。8月20日,以孙中山为总理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自己的革命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不久,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为己任的孙中山相继发表了《民报发刊词》、《军政府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一系列文章,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三民主义思想。“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中国人之中国”;“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后达到“为国民所共享”之目的。

    尽管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旧三民主义在旧时期内是革命的,它反映了旧时期历史特点。”列宁也曾对这个纲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同盟会成立以后,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同盟会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各地的革命党人一方面开展了同保皇派的论战,积极宣传以三民主义为基本内容的革命思想,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革命党人组织、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全国革命高潮迅速到来。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并很快攻下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随后,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趁势举行起义,相继有14个省宣布独立,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全国17个省的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紧接着,孙中山又领导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至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经历了近20年的艰苦斗争之后,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共和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它不仅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而且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去,对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三、中国国民党的成立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革命的胜利成果很快落入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手里。

    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在黄兴的支持下,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4个小党,在北京成立国民党,想以国会多数党的身份出面组织“责任内阁”,以推行自己的政策,并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出席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理事长。在1912年11月开始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以绝对优势获胜。1913年3月20日,正当宋教仁准备北上组织国民党内阁的时候,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车站。

    宋教仁的被暗杀,宣告了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使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警醒过来,重新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根据孙中山的指令,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从而开始了“二次革命”。接着,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省也先后参加讨袁。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加之讨袁军内部涣散和缺乏后援,致使“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出走日本。在日本期间,他深刻地反省和总结了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因而决心重新集结革命力量,继续开展反袁斗争。1914年7月8日,经过孙中山半年多筹组的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孙中山立刻领导中华革命党在全国各地兴兵响应,迫使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并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可是,袁世凯死后把持北京政权的段祺瑞,依旧坚持军阀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高举起了“护法”旗帜,号召“拥护约法,恢复国会”。9月,他领导组建了广州护法军政府,并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颁布讨伐令,发起了护法战争。然而,参加护法军政府的西南地方军阀和部分政客却别有用心。为了排挤主张积极讨伐北京政府的孙中山,他们串通一气,于1918年4月操纵非常国会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并愤而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均遭失败。经过认真而痛苦的思索之后,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加强革命党的建设,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推翻军阀专制统治。为此,他决定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出通告,宣布将中华革命党正式改名为中国国民党。在随之而发布的《中国国民党规约》中,他又恢复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规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中华革命党虽然改组成了中国国民党,而且在政治纲领、组织制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缺乏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更进一步认识,没能提出完整、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也没有使中华革命党所存在的成员纷杂、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和缺少中坚力量等现象,得到切实和根本的改变。这一切都表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 责任编辑:柳宏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