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结E家  >  资料库  >  民革  >  文件  >  

文件汇编 民革主要创始人小传2

发布时间:2016-12-16 16:25:44  来源:民革中央网  作者:

    时间: 2008-09-24 | 文章来源: 民革中央

    字号:大 中 小

    李济深

    (1885—1959)

    李济深,字任潮,1885年生于广西省苍梧县的一个富农家庭,祖父是秀才,父亲是廪生,都以教书为业。

    李济深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时期,他激于爱国思想,去广东黄埔读陆军中学,毕业后就在新军当见习官。不久被保送到保定的军谘府军官学校(即后来的陆大)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五年。

    1919年,李济深到广州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参谋长、师长。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正在西江打广西军阀沈鸿英、陆荣廷,缺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5—1926年,李济深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留守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参谋总长等职。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当时李济深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清党事件,一度站在同人民敌对的地位。不久,国民党内部矛盾深化,李济深对于蒋介石排除异己、卖国独裁,深表不满。1929年,李被蒋介石幽禁于南京汤山,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才获释放。从此,李济深坚决进行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治活动。

    1932年,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反对蒋介石的军事政变,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李济深被推为“福建人民政府”的主席。失败以后,到香港联合一部分爱国人士,组织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继续进行抗日反蒋的活动。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李济深坚决主张国共合作,抗战到底,影响了国民党内部一部分人士,一起反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卖国投降政策。在抗战期间,李济深一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张,并支持抗日民主运动,掩护了一些进步人士。1944年,桂林沦陷,李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游击武装。

    1945年,李济深和何香凝等发起组织国民党民主派组织,联络各地爱国民主人士,为促进国内的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年,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李济深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出走香港,发表了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七项意见”的声明,支持了人民的正义斗争,给了蒋介石反动政权以沉重打击。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李济深当选为主席。同年12月,和许多著名的爱国人士一道进入了解放区,并一道发表了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的声明。这是李济深一生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点。

    1949年,李济深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同年举行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以及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分子,合并成统一的国民党民主派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李济深继续被选为主席。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坚决支持全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正义斗争,拥护党和政府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作为民革中央的主席,他在动员和团结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和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李济深热情洋溢地宣读了各民主党派、政协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工商联的献词,表现了他对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因胃癌及脑动脉血栓形成,经医生多方诊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五岁。李济深逝世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均曾亲临吊唁。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隆重公祭。

    何香凝

    (1879—1972)

    何香凝1879年出生于香港一家殷实的茶商家庭,原籍广东南海绵村人。1899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廖仲恺目睹当时政治腐败,希望去日本探求救国之道。何香凝变卖了从娘家带来的嫁奁饰物,连同私蓄一千多元,筹足了盘缠和留学费用,于1902年二人先后东渡日本留学。不数月,她和廖仲恺经黎仲实的介绍结识了知名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4年,何香凝参加了同盟会,成为第一个参加同盟会的妇女,孙中山先生与黎仲实是她入会的介绍人。以后她们夫妇积极协助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工作。同年廖仲恺奉孙中山先生之命,潜赴天津筹设同盟会机关,并和法国社会主义者(Boucopaix)联络。秘密启行时,何香凝有一首诗赠别他:“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这表明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崇高品德。

    何香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早年随同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其后又参加讨伐袁世凯和护法运动。1924年,她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杀后,其志益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她坚决维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毅然辞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职务,挺身而出,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假民主、真独裁的反动政策,积极从事抗日民主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她参加发起组织民革,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全国解放以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等职。1960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197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冯玉祥

    (1882—1948)

    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1882年生。苦于家境贫寒,十一岁补入清兵,十二岁正式入营扛枪,逐渐升迁,先后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并逮捕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家大计。

    1926年5月,冯玉祥赴苏联考察,在莫斯科期间经徐谦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9月,当国民革命军攻抵武汉时,冯玉祥返国在五原誓师,宣布所部集体加入国民党。1927年5月,冯玉祥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拜盟为兄弟,但不久即因与蒋介石发生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独裁统治。1933年5月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在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下失败,隐居泰山。在住室墙壁上题刻一副对联:“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1936年,冯玉祥以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条件,到南京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旋被蒋介石撤职。冯玉祥在武汉号召民众坚持抗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并成立了三户印刷社(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意),大量印刷了《列宁全集》以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1939年以后,在蒋介石掀起的反共高潮中,许多进步人士被捕。冯玉祥向蒋介石据理力争。先后营救出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及中国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玉祥继续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并与李济深等酝酿组织国民党民主派组织。1946年赴美国考察水利。在美期间,曾奔走呼号,反对美国援蒋内战。1947年11月,与旅美进步人士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1948年11月27日,冯玉祥被国民党开除出党。

    1948年1月,冯玉祥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31日,他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绕道苏联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9月1日,船行至黑海时突然起火,冯玉祥不幸罹难,终年六十六岁。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泰山为冯玉祥建立陵墓,举行骨灰安放仪式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有亲笔挽词。

    冯玉祥一生勤奋学习,能文能诗能画。他的主要著作有:《冯玉祥抗战诗歌选》、《抗日游击战术问答》、《我的读书生活》、《我的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等。

[ 责任编辑:柳宏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