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法治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安召开
发布时间:2024-06-18 11:10:19 来源:团结网
6月15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法治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安仲裁委员会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法治实务部门的7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
开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邱昭继主持,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其瑞、西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文新先后致辞。

李其瑞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基本情况,高研院致力于搭建国内外一流的法学学术研究平台,推动法律、科技与人文学科的前沿发展和交叉融合,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高校联盟和法治文化研究。

徐文新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安仲裁委员会的基本情况、突出业绩和使命愿景,并阐述了仲裁工作在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在论坛第一单元“主题报告”环节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严存生认为,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观念维度、制度维度和技术纬度的研究,发掘出能够应用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践的规律和经验。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刚志围绕从研究立场、文化自信、学术使命和社会担当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法治文化学的学科品格。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燕表示,在法治文化视域下,法律可以指引文学、规范和保障文学的发展,文学可以为法律的完善、为法律的人性立场提供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曼倩认为,法律文化研究正在转向“法治文化”概念,通过强化概念的文化符号意义,回应实践和规范分析转换研究范式,通过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和法治环境重构概念,以实现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指引。

在论坛第二单元“法治文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环节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宋庆宝、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党委书记寿新宝、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武夫波、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邱昭继分别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各自学校法治文化教研的总体情况和发展思路。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法治文化的理论渊源、法治文化的实践培育、法文化史、文学与法治文化、司法文化与法治实践、数字时代的法治文化等主题展开研讨。(王金霞、王尧)
[ 责任编辑:赵昕 ]
6月15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法治文化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安仲裁委员会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法治实务部门的70余位代表参加论坛。
开幕式由西北政法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邱昭继主持,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其瑞、西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文新先后致辞。
李其瑞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基本情况,高研院致力于搭建国内外一流的法学学术研究平台,推动法律、科技与人文学科的前沿发展和交叉融合,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文化高校联盟和法治文化研究。
徐文新在致辞中介绍了西安仲裁委员会的基本情况、突出业绩和使命愿景,并阐述了仲裁工作在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在论坛第一单元“主题报告”环节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严存生认为,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观念维度、制度维度和技术纬度的研究,发掘出能够应用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实践的规律和经验。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刚志围绕从研究立场、文化自信、学术使命和社会担当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法治文化学的学科品格。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董燕表示,在法治文化视域下,法律可以指引文学、规范和保障文学的发展,文学可以为法律的完善、为法律的人性立场提供支持。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曼倩认为,法律文化研究正在转向“法治文化”概念,通过强化概念的文化符号意义,回应实践和规范分析转换研究范式,通过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和法治环境重构概念,以实现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指引。
在论坛第二单元“法治文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环节中,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宋庆宝、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党委书记寿新宝、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武夫波、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邱昭继分别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等方面介绍了各自学校法治文化教研的总体情况和发展思路。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法治文化的理论渊源、法治文化的实践培育、法文化史、文学与法治文化、司法文化与法治实践、数字时代的法治文化等主题展开研讨。(王金霞、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