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誓言
发布时间:2024-07-22 16:06:47 来源:团结网
7月20日是木雅贡嘎地区“纳呷拉瓦”节,“纳呷拉瓦”在木雅语中是“感恩”的意思。当天,我同吉呷老师手捧《木雅藏语方言词汇》,面向贡嘎山,诚挚地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感激各界朋友二十年来对木雅语收集与保护工作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四川省民宗委将这本书列为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规划,让这本书有了新的生命。

二十年后,吉呷和林强拿着新出版的《木雅藏语方言词汇》又回到了当年发誓的地方。
1980年9月,我意外闯进了贡嘎山,谁曾想到,那次的意外闯入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方式。四十多年来,我上百次围绕着这座山行走,一次次穿行在木雅地区,发现贡嘎山周边几个县的藏族老人都会说一种称为“绒格”的木雅语。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地方,无论是在吐蕃的历史书中,还是在格萨尔史诗里,这种语言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那里,我认识了吉呷老师。吉呷老师27年来独自坚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小学,他把牧场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变成了学生,让他们能用文化的眼光注视着自己生长的土地。

木雅群众的生活
三十年前,吉呷老师告诉我,这些说木雅语的藏族人是古代党项羌人与本地藏民融合繁衍的后裔,生活在折多山以西、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的地区,他们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语音上,木雅语的语音有许多是通过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而创造,同时又借用和吸收汉族词汇,不仅名词中有相当多的汉语借用语,而且在动词、形容词中也有许多使用汉语的借用语。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能从木雅语言中体会到藏汉的融合,窥见西夏党项族的影子。

木雅群众的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木雅方言逐渐消失,融进其他藏语中。当时作为四川省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我,对即将消失的木雅方言十分忧虑。为了保护木雅方言,从2004年开始,我与吉呷老师决定一同调查、收集木雅语。那一年的3月,我们面对贡嘎山发誓,一定尽最大努力去保护与传承这种逐渐消失的语言。我记得那一天是吉呷老师60岁的生日。

2004年3月,吉呷和林强面对贡嘎山发誓开始收集木雅语。
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间,我和吉呷老师几乎跑遍了木雅方言覆盖的地区,拿着录音笔,一家一户实地走访,有时为收集一个词,要跑十几公里的山路。在收集过程中,我们不仅逐渐了解木雅的文化和风俗,也与许多木雅藏族同胞交上了朋友,听他们讲述许多感人的故事。在那里,我认识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格勒向导,认识了把贡嘎山当大药房的范述方医生,结识了为民办事的藏族县长四郎泽仁,结识了二十多年来把八十多位孤儿培养成为大学生的四川省政协委员多吉扎西。正因为他们的朴实和坚韧善良的品质,增强了我和吉呷老师收集木雅方言工作的决心和力量。

2005年,吉呷和林强在收集木雅语的过程中。
有一次我们去两户人家收集木雅语,那两户人家是住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海子旁边,那片海子是吉呷老师在运输课本路途中发现的。主人和吉呷老师很熟,年龄也相仿,而且他们都讲木雅语。我们在主人家喝着酥油茶,吉呷老师用木雅方言和他们交谈,我则在一旁用录音笔记录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声音时高时低,语调时长时短,我完全听不懂,只觉得他们说话好像在诵经,又好像在唱歌,余音袅袅,轻盈舒缓。经过吉呷老师解释后我才知道,他们在谈论旁边海子的历史。随后我们来到海子边时,看见湖水清澈见底,贡嘎群峰的倒影完整地呈现在水里,湖面就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拂过,水里的贡嘎山就随着波纹摇曳起来,呈现出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吉呷老师对我说:“你应该是第一个到这个冷噶措的摄影家。‘冷噶措’是木雅语,其中‘冷’是指两个,‘噶’是指山,‘措’是指湖,连起来就是‘两座山间的湖’”。我记得那次探访是2009年10月,谁曾想十五年后,“冷噶措”成为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天堂,也给当地牧民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吉呷和林强在收集木雅语的过程中。
我和吉呷老师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走访了木雅地区六个县、一百多个村,采集了五千九百多条木雅方言语音,并整理出五千八百多个木雅语词条,再译成藏语、汉语、国际音标、英语,最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本《木雅藏语方言词汇》不仅有研究价值,也有不可替代的收藏与传承价值,将会成为藏语方言的“活化石”。

林强向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多吉扎西赠送《木雅藏语方言词汇》。
2024年7月,在“纳呷拉瓦”日,我们向木雅文化艺术博览中心捐赠了几百本《木雅藏语方言词汇》,用这种方式来传承和保护木雅语言。当地群众拿到这本书之后,都给我们投向了敬意的目光。
这二十年间,虽然我们非常辛苦,付出了不少,但也收获了不少。
一个人一生能这样做一件事,是一种荣幸。
(文/林强,系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摄影/林强 王长久)
[ 责任编辑:丁咪 ]
7月20日是木雅贡嘎地区“纳呷拉瓦”节,“纳呷拉瓦”在木雅语中是“感恩”的意思。当天,我同吉呷老师手捧《木雅藏语方言词汇》,面向贡嘎山,诚挚地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感激各界朋友二十年来对木雅语收集与保护工作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四川省民宗委将这本书列为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规划,让这本书有了新的生命。
二十年后,吉呷和林强拿着新出版的《木雅藏语方言词汇》又回到了当年发誓的地方。
1980年9月,我意外闯进了贡嘎山,谁曾想到,那次的意外闯入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方式。四十多年来,我上百次围绕着这座山行走,一次次穿行在木雅地区,发现贡嘎山周边几个县的藏族老人都会说一种称为“绒格”的木雅语。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地方,无论是在吐蕃的历史书中,还是在格萨尔史诗里,这种语言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那里,我认识了吉呷老师。吉呷老师27年来独自坚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小学,他把牧场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变成了学生,让他们能用文化的眼光注视着自己生长的土地。
木雅群众的生活
三十年前,吉呷老师告诉我,这些说木雅语的藏族人是古代党项羌人与本地藏民融合繁衍的后裔,生活在折多山以西、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的地区,他们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语音上,木雅语的语音有许多是通过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而创造,同时又借用和吸收汉族词汇,不仅名词中有相当多的汉语借用语,而且在动词、形容词中也有许多使用汉语的借用语。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能从木雅语言中体会到藏汉的融合,窥见西夏党项族的影子。
木雅群众的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木雅方言逐渐消失,融进其他藏语中。当时作为四川省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我,对即将消失的木雅方言十分忧虑。为了保护木雅方言,从2004年开始,我与吉呷老师决定一同调查、收集木雅语。那一年的3月,我们面对贡嘎山发誓,一定尽最大努力去保护与传承这种逐渐消失的语言。我记得那一天是吉呷老师60岁的生日。
2004年3月,吉呷和林强面对贡嘎山发誓开始收集木雅语。
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间,我和吉呷老师几乎跑遍了木雅方言覆盖的地区,拿着录音笔,一家一户实地走访,有时为收集一个词,要跑十几公里的山路。在收集过程中,我们不仅逐渐了解木雅的文化和风俗,也与许多木雅藏族同胞交上了朋友,听他们讲述许多感人的故事。在那里,我认识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格勒向导,认识了把贡嘎山当大药房的范述方医生,结识了为民办事的藏族县长四郎泽仁,结识了二十多年来把八十多位孤儿培养成为大学生的四川省政协委员多吉扎西。正因为他们的朴实和坚韧善良的品质,增强了我和吉呷老师收集木雅方言工作的决心和力量。
2005年,吉呷和林强在收集木雅语的过程中。
有一次我们去两户人家收集木雅语,那两户人家是住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海子旁边,那片海子是吉呷老师在运输课本路途中发现的。主人和吉呷老师很熟,年龄也相仿,而且他们都讲木雅语。我们在主人家喝着酥油茶,吉呷老师用木雅方言和他们交谈,我则在一旁用录音笔记录他们的对话。他们的声音时高时低,语调时长时短,我完全听不懂,只觉得他们说话好像在诵经,又好像在唱歌,余音袅袅,轻盈舒缓。经过吉呷老师解释后我才知道,他们在谈论旁边海子的历史。随后我们来到海子边时,看见湖水清澈见底,贡嘎群峰的倒影完整地呈现在水里,湖面就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拂过,水里的贡嘎山就随着波纹摇曳起来,呈现出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吉呷老师对我说:“你应该是第一个到这个冷噶措的摄影家。‘冷噶措’是木雅语,其中‘冷’是指两个,‘噶’是指山,‘措’是指湖,连起来就是‘两座山间的湖’”。我记得那次探访是2009年10月,谁曾想十五年后,“冷噶措”成为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天堂,也给当地牧民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吉呷和林强在收集木雅语的过程中。
我和吉呷老师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走访了木雅地区六个县、一百多个村,采集了五千九百多条木雅方言语音,并整理出五千八百多个木雅语词条,再译成藏语、汉语、国际音标、英语,最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本《木雅藏语方言词汇》不仅有研究价值,也有不可替代的收藏与传承价值,将会成为藏语方言的“活化石”。
林强向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多吉扎西赠送《木雅藏语方言词汇》。
2024年7月,在“纳呷拉瓦”日,我们向木雅文化艺术博览中心捐赠了几百本《木雅藏语方言词汇》,用这种方式来传承和保护木雅语言。当地群众拿到这本书之后,都给我们投向了敬意的目光。
这二十年间,虽然我们非常辛苦,付出了不少,但也收获了不少。
一个人一生能这样做一件事,是一种荣幸。
(文/林强,系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摄影/林强 王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