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新闻  >  

典型案例|杭州市桐庐县:古村向未来 文化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4-09-20 15:21:43 来源:团结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杭州市桐庐县:古村向未来 文化促振兴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文化基础。桐庐县锚定“在促进文化兴盛上展现标杆姿态”奋斗目 标,始终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自2013年以来,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纵深推进乡村振兴与“千万工程”,共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村落38个,其中重点村12个、一般村26个,建设覆盖面全市第一。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周年座谈会在桐庐举行。

一、实施专项保护让古村“活起来”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建设协调小组,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理顺体制机制。成立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小组,对全县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管理工作,按名录制作保护牌,开展挂牌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保障。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导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结合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工作,规范181个行政村艺术设计,让书画色彩、雕塑空间等艺术元素融入乡村特色民居、景观小品、文旅项目等。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需要。整合文物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资金,统一管理、捆绑使用。加大各类创建项目申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三是加大普查力度。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设“千村档案”,以“一村一档”形式,挖掘、收集村落历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提出“微村志”概念,以“见微识乡村,修志凝乡愁”为主题,编撰完成120个行政村“微村志”,实现所有历史文化村落全覆盖。

二、挖掘文化底蕴让古村“传下去”

一是实施文化基因解码。组建专家团队梳理文化元素清单211项,重点对药祖桐君、子陵文化、诗路文化、富春山居等18项文化元素进行基因解码,其中方家洲遗址、严子陵传说、快递精神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文化基因解码项目,桐君文化、范仲淹文化等入选浙江省文化标识培育项目。重点实施“映象桐君”“走读子陵”“风范浅予”等文化基因激活项目,2023年创成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二是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我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13项、市县级非遗项目148项;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5名、市级48名、县级168名;创成非遗工坊23家、非遗主题民宿10家。2023年我县入选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名单,《桐庐新合索面:双手创造丰盛光景》案例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三是强化文物保护利用。现有国有博物馆2家,乡村博物馆11家,省级文保单位11处、县级文保单位74处。全县房屋类文保单位“智慧用电”消防系统已实现全覆盖,累计修缮古建筑700余幢,深澳古建筑群、岗村东边厅等多项保护利用案例获得省、市荣誉。

三、推动农文旅融合让古村“焕新颜”

一是艺术赋能打造乡村建设亮点。以梅蓉村、深澳村、朔岗村、石舍村、白云村为艺术乡村试点,从产业导入、艺术家驻村、院校合作、乡村新型文旅空间打造、村民美育、特色艺术活动策划引流等,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桐庐模式。桐庐县古村落保护利用“片区联动模式”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大模式,桐庐县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文化艺术赋美乡村建设”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领航项目,“桐庐艺乡”获评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桐庐实践入选国家文旅部发布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二是项目招引积蓄产业发展动能。擘画桐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规划“富春山居游、瑶琳仙境大景区、天溪湖微度假区”三大板块,以“造月工程”和“摘星工程”并举,招引落地华策影视基地、瑶琳·开元森泊旅游度假区、小源溪山水运动公园、阆苑温泉度假区、金恪文旅、云上畲乡等一批高能级文旅项目,投资总额超百亿。围绕“品牌民宿”开展招引,目前共有民宿1178家,床位17950张,总投资22.3亿元,17家民宿入选全省首批“浙韵千宿”民宿培育名单。“桐庐味道·寻味夜集”入选全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

三是活化利用构建多元业态体系。推出“忆江南 · 富春山居游”春、夏、秋、冬四季线路和露营、自驾游等产品,丰满“旅游+农业”新业态,创成省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7家、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2家,省级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2个、市级以上研学基地9家。其中,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活化利用闲置资源,兴办民宿等业态,形成特色明显、体量较大、相对集中的民宿集聚村23个,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暨桐庐民宿产业招商大会,“宿在桐庐”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