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新闻  >  

典型案例|舟山市普陀区: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化” 绘就海岛共富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4-09-20 15:19:20 来源:团结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体部署,以公共服务一体化群众可感可及为目标,结合辖区海岛众多的地域实际,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彰显共富底色的示范之路。

一、打造“没有围墙的海岛创业园”,构建乡村创业“新格局”

普陀区以乡村振兴和海岛共富为契机,依托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普陀湾众创码头的辐射带动效应,创新打造“没有围墙的海岛创业园”,建成乡创基地5个,集聚新业态210余家,培育乡创客1000余名。

一是乡创品牌协同发展。聚焦“一岛一品”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区级双创平台为核心,乡创基地多点联动的海岛特色创业空间发展格局。展茅变身“乡村+潮流”新网红,东极岛描绘“离岛慢生活”新图景,白沙岛打造“海钓艺术岛”新地标,六横走出“乡贤润桑梓”新路子,蚂蚁岛擦亮“红色文旅”金名片。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实现“多创融合”“—体协同”,累计招募农创客716个,连续两次获评省级优秀众创空间。

二是共创共享增收致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吸引了280余位乡贤等返乡创业。创新农产品直播带货营销模式,线上销售额累计超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推广“平台+乡创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和“免租、分成、成本平衡”联合经营政策,累计带动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1800余人,盘活闲置农房400余套。2023年乡创基地所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百万元。

三是服务升级一体推进。梳理出台普陀乡村创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各项暖心服务2800余次。创新“政府搭台银企牵手”模式,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项贷款,累计授信5亿余元,联动第三方服务机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亿元。打造“三心”服务示范驿站,推行“一网通办+线下服务+专区服务+专员服务”的全链条创业服务模式,塑造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先行的普陀新地标。

二、打造“健康方舟”品牌,守护海岛民生“健康线”

普陀区创新打造“健康方舟”海岛服务模式,切实补齐海岛健康服务短板,提升健康服务的可及性、连续性。

一是巡回服务纾难解困。借助区域医共体建设、省级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等优势,每月登临至少2个小岛开展巡回医疗和健康体检服务。精准对接偏远海岛群众需求,累计开展行动40余次,提供健康体检及义诊服务1.4万余人次,覆盖住人海岛16个,检查并跟进治疗重大疾病患者30余名。

二是完善机制对症下药。建立预警处置机制,通过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提供的实时预警信息及时开展病情评估、医疗处置及互助急救,妥善处置健康预警789人次。建立海岛医疗包船应急联动机制,联动属地政府开通“海上120”包船转诊病人达256次。探索“财政+慈善”兜底保障机制,设立“共富方舟·健康守护”冠名定向慈善基金,每年安排投入慈善资金290万元左右。

三是数字赋能高效管理。建设“健康方舟”多跨场景应用,上线以来累计访问31.72万人次,好评率达99.99%。探索引入第三方智能化医疗辅助,打造远程监测诊疗,联动慢病管理云平台新发现海岛慢病患者2023人。整合“共享药房”“数智药房”等项目,推进海岛24小时“数智药柜”建设,累计提供“送药上山进岛”服务42次,完成线上预约购药370余人次,平均每年节省配药费用350元/人,实现“配药取药不出岛”。

三、创新“群岛通·普陀”服务,构建海岛交通“新体系”

普陀区精准实施一系列客货邮融合改革举措,全力打造“群岛通·普陀”特色客货邮服务品牌,实现农村交通物流服务的均等化。

一是创新模式增收提速。开展岛外岛运营模式,打通普陀“最东边海岛”快递物流服务,实现了青浜岛、东福山岛快递物流从零到有。推行区-村运营模式,在建设蚂蚁岛和白沙岛农村物流服务网点的同时,开通区共配中心-蚂蚁岛、区共配中心-白沙岛客货邮线路,大大提高了快递物流的时效性。

二是融合发展擦亮名片。积极探索推进“客货邮+旅游”“客货邮+民宿”等海岛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获媒体宣传报道。聚焦六横、桃花、虾峙、登步等4个偏远海岛,通过公交带货助力客货邮融合发展,实现日常出行和货运服务的双向保障。出台《普陀区实施城乡公交—体化资金投入机制》,下调4个海岛共计39条客运线路票价,每年为海岛居民节省出行费用约179万元。

三是标准制定规范管理。制定站场设施建设改造、邮政和快递末端网点建设等方面补助标准,统一镇级运输综合服务站和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点的建设标准,提高海岛地区物流服务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全区新建区级快递物流共配中心1个,镇级共配中心7个,提升改造74个农村物流点,农村快递年节约成本达30万元。

四、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实现小岛百姓“安居梦”

普陀区以虾峙镇大双山岛和东极镇黄兴岛为试点,实施“离岛安养驿站”项目,创新探索加快海岛渔农民聚集共富新路径,推动本岛大岛的人口更加集聚。

一是以人为本兜底保障。组织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定期联合走村入户摸排辖区实情,多维度多层次广泛商议,制定“离岛安养驿站”方案,将大双山岛常住居民整体迁居虾峙本岛,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同时,保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和承包地、林地、宅基地权益不变,保障集聚农户权益不受损。

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组建“离岛安养驿站”项目专班,以“日碰头、周例会,现场办”模式逐步完善搬迁安置方案,提出“适养、颐养、康养、乐养”的大安养理念,投入200万元打造集基础适老性住房、健康服务、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驿站,共盘整42间住房用于小岛群众安居。目前,大双山岛和黄兴岛居民已全部迁居完成。


[ 责任编辑:丁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