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绍兴市上虞区:多元融合 方显“虞味”悠长
发布时间:2024-09-20 15:21:13 来源:团结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绍兴市上虞区:多元融合 方显“虞味”悠长
上虞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对“土特产”发展的指导部署,立足城市发展规划,围绕省级精品土特产培育试点项目建设,深挖区域农耕文脉,推进土特产品牌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向富而行。截至目前,上虞区建成粮食、四季仙果两条10亿元全产业链,预计2027年达到50亿元,建立农用公用品牌“上虞尚品”,产值规模超4亿元,带动农产品溢价25%。
一、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一是体制机制保障。上虞区根据省、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申报《上虞区“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向项目要支撑,向品牌要效益,向科技要动能,向改革要活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六个—”产业发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土”“特”“产”三篇文章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是优化资金配置。落实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切实加大投入,统筹强化财政支农资金保障力度,优化资金整合机制,全力支持“土特产”项目建设,并按规定预拨资金,提升主体积极性。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上虞区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上虞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扶持政策》等配套政策,整合政策资金力量,集中推进“土特产”产业发展建设。
二、聚焦科创赋能,培沃“土”的根基

一是落实农业“双强”,固牢发展基础。上虞区持续推进全区农业设施现代化升级改造,建成农业设施栽培面积3万余亩,显著提升四季仙果、蔬菜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成功培育绍兴上虞真山杨梅专业合作社、绍兴市上虞耀庆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9家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带动部分农产品溢价300%。深化机械强农,以政策补贴加强农机推广应用,在成功创建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一县三基地”建设,累计创建省级农机服务中心4个,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个,全区水稻产业机械率超过92%。
二是打造科创产业平台,深挖发展潜能。上虞区围绕粮食、仙果、茶叶等特色产业,谋划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等重大产业平台19个,打造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17个,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家、“菜篮子”基地5家、省级生态茶园3家,提高了上虞区土特产产业的发展上限。
三是深化“院地合作”,补足发展动力。上虞区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9个,与省农科院签约项目37个。围绕杨梅、葡萄、猕猴桃等“土特产”产业链发展,提升乡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构建乡土产业链数字化新生态,建成投用雾耕科技示范园等一批数字农业工厂,农创智谷无人农场入选农业农村部“三新”优秀项目,持续推动智能监测、精准施肥、绿色防控、一物一码溯源等技术集成运用,对接谋划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加工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项目10余个,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强化品牌培育,提升“特”的韵味

一是构建产业标准体系。上虞区落实“品牌强农”战略,深挖优势资源,建立农用公用品牌——“上虞尚品”,整合全域土特产产业,会同领域专家,出台《“上虞尚品”农产品品牌授权使用管理规范》《“上虞尚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范》《“上虞尚品”农产品生产规范》《“上虞尚品”农产品质量管控规范》等四项地方技术性规范,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优化顶层设计,出台《 2024年度“上虞尚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实施方案》,设立授权进出奖惩机制,引导全区生产主体自发维护行业标准执行,提升产业品质水平。
二是深挖产品农文特色。上虞区深入挖掘乡愁资源,推动设计具有乡愁记忆、承载情感的城市IP元素主题定制伴手礼,依托四季鲜果资源、节庆时令、消费热点等开发了四季四珍礼盒、“浙农优产百县千品”等主题伴手礼20余款,充分发挥虞商联谊会资源,定制各类品牌礼盒产品10余款,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场合的需要,扩大“上虞尚品”影响力渗透面,让农产品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
三是建强品牌产宣体系。上虞区以品牌破题,双线打造土特产产销与宣传体系,一方面以线下区内外20家实体门店为“点”,打通叮咚买菜、联华超市、品康超市等大型商超的供货渠道;开设上虞尚品抖音、微信小程序、小红书店铺3家,联结头部电商、网红达成战略合作,仅杨梅节期间直播累计观看量超50万次,短视频传播量超1000万次。另一方面,借力区内外各类大型会议、展会,开拓土特产破区出圈道路,举行各类直播带货活动118场,直播曝光量290.91万,播放量1514.93w,累计销售突破100万元。
四、构建全产业链,扩增“产”的维度
一是扩充种质资源,拓宽“产”的宽度。上虞区重视种业发展,出台政策引导培育种业企业,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创新“政府+科研院所+主体”科研攻关协作机制,实现常规稻供种量全省第一,选育出绍兴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品种——“舜达135”。建成智能化育秧中心,突破杂交稻钵苗插秧无机可用难题,每亩可增产10%-15%。依托“院地合作”,引进水果、蔬菜等60余个新品种,促进品种结构迭代升级,提升产品营养结构,争取更多优质土特产打入高端市场。
二是注重延链强链,增强“产”的深度。聚焦区内农业资源禀赋,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抓好传统优质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虞之梦仙果深加工建设等项目为引领,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出杨梅酒、桑甚汁、青梅酱等延伸产品。支持本地冷库制造企业加强研发,推广应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推进“土特产”与食品保鲜、加工等产业联姻。近5年来,累计建成冷库408座,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街道,贮藏能力达到2.4万立方米。
三是加快三产融合,扩大“产”的广度。上虞区聚焦产业特点,依托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做好“农业+文旅”文章,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打造9条“四季鲜果之旅”主题旅游路线,每年定期举办樱花节、杨梅节、草莓音乐节等户外休闲旅游系列节会,极大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东澄村通过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生态链,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几百元提高至6.1万元。
五、培育新型主体,拓宽致富路径
一是培育农业企业。上虞区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培育,以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自2020年以来,仅“四季仙果”产业项目共立项31个,累计补助6350余万元。聚焦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与地区产业集聚同向共力,以产业、科创转化平台,引导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截至目前,以累计培育区级以上龙头企业4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18家。
二是引育农业人才。上虞区投资3200万元,打造浙江省首批长三角城市群的乡村人才库——“智·汇农创园”,创新“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模式,开展生产加工、创客孵化、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品牌建设一体化培育,现已招募农创客(团队)10家,累计培养农创客1398名,出台入园补助政策,入园项目投资额达470余万元。
[ 责任编辑:刘雪松 ]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绍兴市上虞区:多元融合 方显“虞味”悠长
上虞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对“土特产”发展的指导部署,立足城市发展规划,围绕省级精品土特产培育试点项目建设,深挖区域农耕文脉,推进土特产品牌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向富而行。截至目前,上虞区建成粮食、四季仙果两条10亿元全产业链,预计2027年达到50亿元,建立农用公用品牌“上虞尚品”,产值规模超4亿元,带动农产品溢价25%。
一、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一是体制机制保障。上虞区根据省、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申报《上虞区“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向项目要支撑,向品牌要效益,向科技要动能,向改革要活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六个—”产业发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土”“特”“产”三篇文章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是优化资金配置。落实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切实加大投入,统筹强化财政支农资金保障力度,优化资金整合机制,全力支持“土特产”项目建设,并按规定预拨资金,提升主体积极性。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上虞区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上虞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扶持政策》等配套政策,整合政策资金力量,集中推进“土特产”产业发展建设。
二、聚焦科创赋能,培沃“土”的根基
一是落实农业“双强”,固牢发展基础。上虞区持续推进全区农业设施现代化升级改造,建成农业设施栽培面积3万余亩,显著提升四季仙果、蔬菜等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成功培育绍兴上虞真山杨梅专业合作社、绍兴市上虞耀庆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9家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带动部分农产品溢价300%。深化机械强农,以政策补贴加强农机推广应用,在成功创建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一县三基地”建设,累计创建省级农机服务中心4个,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个,全区水稻产业机械率超过92%。
二是打造科创产业平台,深挖发展潜能。上虞区围绕粮食、仙果、茶叶等特色产业,谋划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等重大产业平台19个,打造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17个,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家、“菜篮子”基地5家、省级生态茶园3家,提高了上虞区土特产产业的发展上限。
三是深化“院地合作”,补足发展动力。上虞区重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9个,与省农科院签约项目37个。围绕杨梅、葡萄、猕猴桃等“土特产”产业链发展,提升乡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构建乡土产业链数字化新生态,建成投用雾耕科技示范园等一批数字农业工厂,农创智谷无人农场入选农业农村部“三新”优秀项目,持续推动智能监测、精准施肥、绿色防控、一物一码溯源等技术集成运用,对接谋划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加工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项目10余个,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强化品牌培育,提升“特”的韵味
一是构建产业标准体系。上虞区落实“品牌强农”战略,深挖优势资源,建立农用公用品牌——“上虞尚品”,整合全域土特产产业,会同领域专家,出台《“上虞尚品”农产品品牌授权使用管理规范》《“上虞尚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范》《“上虞尚品”农产品生产规范》《“上虞尚品”农产品质量管控规范》等四项地方技术性规范,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优化顶层设计,出台《 2024年度“上虞尚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实施方案》,设立授权进出奖惩机制,引导全区生产主体自发维护行业标准执行,提升产业品质水平。
二是深挖产品农文特色。上虞区深入挖掘乡愁资源,推动设计具有乡愁记忆、承载情感的城市IP元素主题定制伴手礼,依托四季鲜果资源、节庆时令、消费热点等开发了四季四珍礼盒、“浙农优产百县千品”等主题伴手礼20余款,充分发挥虞商联谊会资源,定制各类品牌礼盒产品10余款,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场合的需要,扩大“上虞尚品”影响力渗透面,让农产品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
三是建强品牌产宣体系。上虞区以品牌破题,双线打造土特产产销与宣传体系,一方面以线下区内外20家实体门店为“点”,打通叮咚买菜、联华超市、品康超市等大型商超的供货渠道;开设上虞尚品抖音、微信小程序、小红书店铺3家,联结头部电商、网红达成战略合作,仅杨梅节期间直播累计观看量超50万次,短视频传播量超1000万次。另一方面,借力区内外各类大型会议、展会,开拓土特产破区出圈道路,举行各类直播带货活动118场,直播曝光量290.91万,播放量1514.93w,累计销售突破100万元。
四、构建全产业链,扩增“产”的维度
一是扩充种质资源,拓宽“产”的宽度。上虞区重视种业发展,出台政策引导培育种业企业,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创新“政府+科研院所+主体”科研攻关协作机制,实现常规稻供种量全省第一,选育出绍兴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品种——“舜达135”。建成智能化育秧中心,突破杂交稻钵苗插秧无机可用难题,每亩可增产10%-15%。依托“院地合作”,引进水果、蔬菜等60余个新品种,促进品种结构迭代升级,提升产品营养结构,争取更多优质土特产打入高端市场。
二是注重延链强链,增强“产”的深度。聚焦区内农业资源禀赋,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抓好传统优质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虞之梦仙果深加工建设等项目为引领,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出杨梅酒、桑甚汁、青梅酱等延伸产品。支持本地冷库制造企业加强研发,推广应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推进“土特产”与食品保鲜、加工等产业联姻。近5年来,累计建成冷库408座,覆盖全区所有乡镇街道,贮藏能力达到2.4万立方米。
三是加快三产融合,扩大“产”的广度。上虞区聚焦产业特点,依托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做好“农业+文旅”文章,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打造9条“四季鲜果之旅”主题旅游路线,每年定期举办樱花节、杨梅节、草莓音乐节等户外休闲旅游系列节会,极大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东澄村通过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生态链,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几百元提高至6.1万元。
五、培育新型主体,拓宽致富路径
一是培育农业企业。上虞区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培育,以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鼓励农业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自2020年以来,仅“四季仙果”产业项目共立项31个,累计补助6350余万元。聚焦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与地区产业集聚同向共力,以产业、科创转化平台,引导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截至目前,以累计培育区级以上龙头企业4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18家。
二是引育农业人才。上虞区投资3200万元,打造浙江省首批长三角城市群的乡村人才库——“智·汇农创园”,创新“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模式,开展生产加工、创客孵化、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品牌建设一体化培育,现已招募农创客(团队)10家,累计培养农创客1398名,出台入园补助政策,入园项目投资额达4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