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宁波市鄞州区:“以种为核” 激发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动能
发布时间:2024-09-20 15:26:14 来源:团结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宁波市鄞州区:“以种为核”激发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动能
近年来,鄞州区立足种业产业优势,深入实施“种业强区”战略,通过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体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区内两家种企双双进入全国行业领域前10强,拥有马荣荣、薄永明等知名研发团队。2023年,全区现代种业总产值达7.2亿元,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全国前列。种业强区相关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批示肯定。

一、做好产业布局,在“特”字上下功夫
一是强化产业总体布局。以甬台温高速复线到象山港大桥为发展轴线,将全区种业产业布局为蔬果粮食种业集聚区、林特种业集聚区和滨海水产养殖种业集聚区,形成“一轴三区”总体框架,重点发展水稻、瓜菜、畜禽、水产、林特花卉五大优势产业,全域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种业功能区。
二是放大政策支撑效应。从资金、用地等要素进行系统政策谋划,全力支持种业发展。出台《关于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着力打造种业强区的实施意见》,为15家相关企业项目解决建设用地820余亩;依托市、区财政力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支持现代种业发展。
三是壮大种业“地瓜经济”。引导区内龙头种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种业市场。目前,微萌种业在新疆新投建西瓜制种基地2000亩,省外制种基地总面积超12000亩;宁波种业在省内建立了5个总面积达4.5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海南建立1个200亩的水稻南繁育种基地。

二、凝聚发展合力,在“融”字上做文章
一是延伸种业产业链条。打通“种业-农业-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打造集瓜菜种业研创、水稻种业研创和研创文旅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融合科技园区,建成浙江省首个以水稻、果蔬为主的种业公园,落成现代种业百亩总部集聚区、千亩繁育基地、万亩制种基地。
二是搭建企业交流平台。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种业协会,汇集粮油、蔬果、畜牧、渔业、林特、营销服务六大领域的农业主体36家,打通种业领域上下游交流渠道、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三是构建多元主体联结机制。形成“种企+制繁基地+农业家庭”合作共富机制,通过开展优质品种试验示范,凭借优良种亩产增收20%-30%的直观效益,使得优良品种进一步在周边农户间推广开来。如宁波微萌种业自主培育的“美都”品种西瓜在全国推广种植65万亩,联结带动1.3万农民增收,创造年产值约80亿元;其自主研制的杂交青菜实现进口替代,价格仅为进口种子的三分之一,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20万亩,实现年产值近5亿元。

三、用好科技赋能,在“新”字上挖潜力
一是瞄准校地合作“发力点”。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宁波市农业研究院等本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资源,搭建与本地种业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微萌数字种业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系全省数字种业领域唯一。宁波种业“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技术”获评省十大引领性育种技术,“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540”获得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一等奖。
二是抓好人才引育“关键点”。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引人才、报项目与强产业相结合,开展组团式集中赴高校专项引才、种业企业自主引才和种业高精尖人才机构精准引荐等引才行动。截至目前,全区种业领域已汇聚正高级农艺师1人,国家级人才2人,硕士以上种业人才70余人。
三是找准数字智能“突破点”。推动种业发展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启动建设宁波种业研创示范园(种业公园)、微萌数字工厂、宁波种业公司智慧总部等数字化项目,鄞州区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水稻)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宁波市鄞州区:“以种为核”激发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动能
近年来,鄞州区立足种业产业优势,深入实施“种业强区”战略,通过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体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区内两家种企双双进入全国行业领域前10强,拥有马荣荣、薄永明等知名研发团队。2023年,全区现代种业总产值达7.2亿元,种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全国前列。种业强区相关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批示肯定。
一、做好产业布局,在“特”字上下功夫
一是强化产业总体布局。以甬台温高速复线到象山港大桥为发展轴线,将全区种业产业布局为蔬果粮食种业集聚区、林特种业集聚区和滨海水产养殖种业集聚区,形成“一轴三区”总体框架,重点发展水稻、瓜菜、畜禽、水产、林特花卉五大优势产业,全域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种业功能区。
二是放大政策支撑效应。从资金、用地等要素进行系统政策谋划,全力支持种业发展。出台《关于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着力打造种业强区的实施意见》,为15家相关企业项目解决建设用地820余亩;依托市、区财政力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支持现代种业发展。
三是壮大种业“地瓜经济”。引导区内龙头种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种业市场。目前,微萌种业在新疆新投建西瓜制种基地2000亩,省外制种基地总面积超12000亩;宁波种业在省内建立了5个总面积达4.5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海南建立1个200亩的水稻南繁育种基地。
二、凝聚发展合力,在“融”字上做文章
一是延伸种业产业链条。打通“种业-农业-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打造集瓜菜种业研创、水稻种业研创和研创文旅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融合科技园区,建成浙江省首个以水稻、果蔬为主的种业公园,落成现代种业百亩总部集聚区、千亩繁育基地、万亩制种基地。
二是搭建企业交流平台。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种业协会,汇集粮油、蔬果、畜牧、渔业、林特、营销服务六大领域的农业主体36家,打通种业领域上下游交流渠道、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三是构建多元主体联结机制。形成“种企+制繁基地+农业家庭”合作共富机制,通过开展优质品种试验示范,凭借优良种亩产增收20%-30%的直观效益,使得优良品种进一步在周边农户间推广开来。如宁波微萌种业自主培育的“美都”品种西瓜在全国推广种植65万亩,联结带动1.3万农民增收,创造年产值约80亿元;其自主研制的杂交青菜实现进口替代,价格仅为进口种子的三分之一,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20万亩,实现年产值近5亿元。
三、用好科技赋能,在“新”字上挖潜力
一是瞄准校地合作“发力点”。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宁波市农业研究院等本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资源,搭建与本地种业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23年,微萌数字种业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系全省数字种业领域唯一。宁波种业“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品种选育技术”获评省十大引领性育种技术,“籼粳杂交超级稻甬优1540”获得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一等奖。
二是抓好人才引育“关键点”。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把引人才、报项目与强产业相结合,开展组团式集中赴高校专项引才、种业企业自主引才和种业高精尖人才机构精准引荐等引才行动。截至目前,全区种业领域已汇聚正高级农艺师1人,国家级人才2人,硕士以上种业人才70余人。
三是找准数字智能“突破点”。推动种业发展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启动建设宁波种业研创示范园(种业公园)、微萌数字工厂、宁波种业公司智慧总部等数字化项目,鄞州区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水稻)入选首批国家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