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新闻  >  

典型案例|丽水市景宁县:立足“小县”定位 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化山区模式

发布时间:2024-09-20 15:27:02 来源:团结网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二十年的久久为功,在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关怀嘱托下,景宁实现了由贫弱向小康的根本性转变,美好生活的道路越发宽广。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该县始终牢记嘱托,立足“小县”定位,率先探索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化山区模式,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推出“小县优教”“小县优医”“小县优养”等公共服务品牌,不竭余力为畲乡群众谋取优质社会福利,让“幸福吉祥”成为景宁的深刻印记。

一、以“小县优教”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围绕“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方针,通过科学分流生源、强化教育保障等举措,持续优化乡镇学校布局,推动农村学生从“就近学”到“上好学”转变,实现教育质量持续上升、教育成本大幅降低。

一是科学分流乡镇生源。对县域内12所乡镇小规模学校529名学生开展摸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有进城就读意愿的409人,8所微小规模学校中有意愿的占91.03%。结合学生需求与资源供给,研究制定《景宁县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方案》,确定先行优化3所10人以下的微小规模学校、逐步优化其他5所5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办强其余4所区域中心学校的“354”三步走思路,解决乡村学生“就近学”和“上好学”问题。目前8所乡校107名学生已全部进城就读,8所调整学校教育经费成本从9.9万元/生降低到2.1万元/生,优化行动经验做法获王浩省长批示肯定。

二是强化教育保障水平。由政府出资兜底,保障进城学生全面保障学生的“吃住行”,并在乡校所在地与县城学校间开设8条“周末求知专线”,目前已累计专项投入配套170余万元。为进城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开设素质拓展课程30门,搭建各类展示平台,全程跟踪、周密监测成长全过程。目前107名进城就读学生有8人加入学校大队部,10余人加入足球队和花样跳绳队,30余人在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获奖。

三是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动区域中心学校与城区学校建成“共建型”教共体,选派优秀教师下乡任教,深化与海盐、上虞的跨地区教共体建设,将支援校的优质资源同源辐射到4所区域中心学校。目前已累计选派20名优秀骨干教师下乡任教。积极开展城乡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帮助乡镇研发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校特色教学项目,推动乡镇学生在研学实践、联谊互助、综合素质竞赛等活动中加快成长。目前,九龙乡校“鱼灯舞”、东坑镇小“花样少年”、沙湾镇校“剪纸”、梧桐乡校“诗意梧桐”等特色项目已成为该县乡村学校“金字招牌”。

二、以“小县优医”推动基层医疗普惠高效。

为切实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散、小、弱”,老百姓面临“看病难、看病远、看病急、看病贵”等难题,积极探索“1+4+N”基层片区化集成改革,全力构建“小县优医”景宁模式。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重组。将全县原21个“散而小”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片区化管理改革,形成以1家县人民医院为龙头,4个片区中心院区为枢纽,N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1+4+N”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体系。片区内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同步剥离分院的人事、财务、采购等17项行政职能至中心院区,小型卫生院集中精力强化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构建“卫健主管、医院统管、中心集管”的“一竿到底”基层医疗管理机制。2023年12月8日,王浩省长来景宁调研时肯定了该县改革做法。

二是基层医疗能力重塑。出台设县以来首个“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新十条”和“卫生健康人才新政”,新增每年财政补助资金超1500万元。深化“山海”提升工程,签定以浙大一院为龙头省属6家医院组团式帮扶协议。规范牵头医院专家团队下沉片区中心、城乡业务科室共建制度,共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山区急救体系,推动卒中等“五大”救治中心和检验等5大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影像、心电、病理、检验等项目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率先在全省上线“浙里智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推进城乡医疗健康服务精准规范。2023年全县基层卫生机构均次费用从2022年的97.29元降至2023年的61.52元,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26.1%,县域就诊率持续保持90%以上。

三是基层服务方式重构。配置集心电、B超、血常规等仪器设备的巡回诊疗车4辆,每月两次对78个无医疗机构的行政村开展巡回诊疗服务,2024年1-6月,累计出车470次,服务群众2.1万人次。出台60岁以上老年人“两慢病”免费用药政策,在21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云诊室”平台,结合“智慧流动医院”和常态化线上接诊机制,打造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服务体系。

三、以“小县优养”推动“一老一小”幸福提质。

以为民办实事为载体,坚持把“一老—小”事业作为一项暖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强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服务“一老—小”带动提升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开展“一老”试点工作。推进养老服务“爱心卡”省级试点建设,创新推出机构集中托管式、“流动帮帮车”巡回式、山区养老管家就近式服务等一批山区养老服务品牌,通过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兜底和机构派单等方式,实现养老服务延伸至门前,该经验做法入选全省浙里康养优秀案例,获分管副省长批示肯定。印发《景宁县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资金补助办法》文件,为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的建设和提升明确补助依据,并创新推行山区养老管家服务补助,为城乡社区探访奠定服务基础。启动沙湾、东坑2个片区康养院建设,完成天境等3家社区嵌入式养老照护中心建设,完成38家村级照料中心服务整改提升,“1+4+N”山区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形成。

二是开展“一小”试点工作。以2019年起开展的国家级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试点项目工作为基础,持续推进县域内儿童早期发展服务的全面推广普及,加强开展儿童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工作在全国省级师资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并入选国家优秀案例。制定出台普惠托育服务县域配套政策文件14个,发布全国首个“托育机构营养餐补助标准”、“1+1+X”模式普惠托育服务指导体系、3岁以下婴幼儿“医育结合”、婴育数字化建设等创出畲乡特色,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省级试点工作顺利完成。2023年,该县新建提升托育服务机构3家,新增托位60个,总托位数和每千人托位数分别达到435个、4.14个。

三是开展未保阵地建设。按照“五有”标准推进未保阵地建设,落实辖区内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相关工作,目前已实现21个乡镇(街道)未保站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设的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儿童之家”开启发展新模式,引进优秀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运行服务,力求关爱服务更到位和阵地效益最大化。2023年,依托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开展培训活动100余场,服务儿童2000余人次。


[ 责任编辑:丁咪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