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温州市泰顺县: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 绘就“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9-20 15:30:01 来源:团结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温州市泰顺县: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 绘就“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泰顺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建设“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体系,乡村在发展中实现产业、生态、业态的互促共赢。近两年来,泰顺县年接待游客均超200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超25亿元,278个村集体全部实现总收入35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其中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9.1%、位列全省26县第二。

一、创新联结机制,赋能带农助增收
一是“龙头企业+资源活农”。积极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共同体,引进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泰顺建成全省首个澳洲风情的云岚牧场,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流转盘活景区及周边闲置土地1000余亩和闲置农房数十间,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就业增收,仅租金收益就为农户增收达1400万元,旅游综合产值超3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5.6倍,实现山区土地从“荒地”到“宝地”的华丽变身。
二是“基地产业+旅游富农”。积极构筑“一园三区”产业发展空间,创新“厂区”联结“景区”新思路,打造“旅游工厂”新模式,引进浙江康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泰顺建设全国首个栀子花主题的创新农旅工厂,年均收购当地黄栀子40万吨,创造年产值2亿元,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约2万元,实现山区农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华丽变身。
三是“订单农业+合作扶农”。积极搭建“联村共赢、联户共享、联企共建”平台,创新构建“企业负责+订单定制+农户分包生产”体系,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比如本地龙头浙江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原材料82%来源于农户“订单”,“订单农业”覆盖19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订单农业基地2350亩,合作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近2000户,每亩地每年可为农民增加1万元的经济收入,实现山区农产品从“滞销”到“畅销”的华丽变身。

二、整合要素资源,助企护农优服务
一是“以上率下、一体推进”助企。坚持“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服务理念,深化构建形成县、乡镇、网格三级为企服务保障体系,创新问需式解题、上门式办事、台账式跟踪、保姆式服务的“四式”服务工作法,进一步建立“问题收集一协助解决一结果反馈”的闭环流转办理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750余家次,排摸化解各类涉企问题诉求30多个,其中包括彭月园区停车场配套、维富玩具新增用地20亩、新萧邦产权证办理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精准供需、优化服务”惠企。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前瞻服务,做好“地”“钱”“人”“物”等要素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浙江鸿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提供土地保障50余亩,帮助向上争取区域协调资金1000万元,成功将“食茶源”茶衍生品生产基地落户本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日均消耗1.5吨—2吨的茶干,日产茶叶蛋20万-40万枚,年产能超3亿元,有效带动乡镇周边600多户茶农增收,辐射消化全县9万多亩茶园夏秋茶产能。
三是“品牌塑造、多元共建”强企。通过与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大学合作,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提升,打造形成省奶牛基地研学中心等一批技术研究中心,在相关产业上培育形成—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况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专利,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同时串联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利用线下泰商大会等渠道和线上微信抖音等媒体,帮助企业跑市场、拓业务、扩订单、增销量。

三、聚焦融合矩阵,兴旅强农促蝶变
一是聚焦规模品质,发展观光农业。紧扣“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助推茶叶、杨梅、栀子花、猕猴桃、奶牛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为游客提供水果采摘、田野观光等回归田园的旅游模式,形成乡村田园自然景区观光带,实现从传统农业产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型。目前,全县共建成无公害采摘基地38个、粮食功能区10个、绿色食品74个、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产品3个,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二是聚焦消费市场,打造民宿集群。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精品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目前,全县共有民宿218家,其中国家甲级民宿1家(温州唯一)、省金宿4家、省银宿7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千余人。采取“民宿+”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如竹里畲族乡将“三月三”畲族风情等特色节庆活动,作为游客“吃、住、玩”的重要补充,对外展现婚嫁、山歌对唱等多彩畲族文化,通过农家乐、民宿每年可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
三是聚焦业态打造,推出精品路线。依托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县域内山、湖、泉、桥石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农旅乡村示范点、推出农旅旅游精品路线。目前,全县共打造推出旅游精品路线10条、乡村农旅路线10余条,创成全省3A景区村32个,其中仅泗溪镇就形成了“一园(廊桥文化园)、三区(流云山野漂流度假区、九里潭白柯垮村金菱萤石矿红绿金景区、赛江源景区)、四带(东、南、西、北四条溪流带)”的“24小时游泗溪”旅游格局。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温州市泰顺县: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 绘就“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泰顺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建设“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体系,乡村在发展中实现产业、生态、业态的互促共赢。近两年来,泰顺县年接待游客均超200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超25亿元,278个村集体全部实现总收入35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其中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9.1%、位列全省26县第二。
一、创新联结机制,赋能带农助增收
一是“龙头企业+资源活农”。积极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共同体,引进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泰顺建成全省首个澳洲风情的云岚牧场,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流转盘活景区及周边闲置土地1000余亩和闲置农房数十间,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就业增收,仅租金收益就为农户增收达1400万元,旅游综合产值超3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5.6倍,实现山区土地从“荒地”到“宝地”的华丽变身。
二是“基地产业+旅游富农”。积极构筑“一园三区”产业发展空间,创新“厂区”联结“景区”新思路,打造“旅游工厂”新模式,引进浙江康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泰顺建设全国首个栀子花主题的创新农旅工厂,年均收购当地黄栀子40万吨,创造年产值2亿元,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1000多户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约2万元,实现山区农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华丽变身。
三是“订单农业+合作扶农”。积极搭建“联村共赢、联户共享、联企共建”平台,创新构建“企业负责+订单定制+农户分包生产”体系,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比如本地龙头浙江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原材料82%来源于农户“订单”,“订单农业”覆盖19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订单农业基地2350亩,合作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近2000户,每亩地每年可为农民增加1万元的经济收入,实现山区农产品从“滞销”到“畅销”的华丽变身。
二、整合要素资源,助企护农优服务
一是“以上率下、一体推进”助企。坚持“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服务理念,深化构建形成县、乡镇、网格三级为企服务保障体系,创新问需式解题、上门式办事、台账式跟踪、保姆式服务的“四式”服务工作法,进一步建立“问题收集一协助解决一结果反馈”的闭环流转办理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750余家次,排摸化解各类涉企问题诉求30多个,其中包括彭月园区停车场配套、维富玩具新增用地20亩、新萧邦产权证办理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精准供需、优化服务”惠企。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前瞻服务,做好“地”“钱”“人”“物”等要素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浙江鸿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提供土地保障50余亩,帮助向上争取区域协调资金1000万元,成功将“食茶源”茶衍生品生产基地落户本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日均消耗1.5吨—2吨的茶干,日产茶叶蛋20万-40万枚,年产能超3亿元,有效带动乡镇周边600多户茶农增收,辐射消化全县9万多亩茶园夏秋茶产能。
三是“品牌塑造、多元共建”强企。通过与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大学合作,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提升,打造形成省奶牛基地研学中心等一批技术研究中心,在相关产业上培育形成—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况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专利,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同时串联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利用线下泰商大会等渠道和线上微信抖音等媒体,帮助企业跑市场、拓业务、扩订单、增销量。
三、聚焦融合矩阵,兴旅强农促蝶变
一是聚焦规模品质,发展观光农业。紧扣“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助推茶叶、杨梅、栀子花、猕猴桃、奶牛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为游客提供水果采摘、田野观光等回归田园的旅游模式,形成乡村田园自然景区观光带,实现从传统农业产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型。目前,全县共建成无公害采摘基地38个、粮食功能区10个、绿色食品74个、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产品3个,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二是聚焦消费市场,打造民宿集群。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精品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目前,全县共有民宿218家,其中国家甲级民宿1家(温州唯一)、省金宿4家、省银宿7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千余人。采取“民宿+”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如竹里畲族乡将“三月三”畲族风情等特色节庆活动,作为游客“吃、住、玩”的重要补充,对外展现婚嫁、山歌对唱等多彩畲族文化,通过农家乐、民宿每年可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
三是聚焦业态打造,推出精品路线。依托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县域内山、湖、泉、桥石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农旅乡村示范点、推出农旅旅游精品路线。目前,全县共打造推出旅游精品路线10条、乡村农旅路线10余条,创成全省3A景区村32个,其中仅泗溪镇就形成了“一园(廊桥文化园)、三区(流云山野漂流度假区、九里潭白柯垮村金菱萤石矿红绿金景区、赛江源景区)、四带(东、南、西、北四条溪流带)”的“24小时游泗溪”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