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热点新闻  >  

典型案例|湖州市德清县:坚持“三个一 ” 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样板

发布时间:2024-09-20 15:32:51 来源:团结网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新作为、新路径,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时代高水平乡村振兴画卷在浙江大地次第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更好展示浙江省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果,更好提供交流学习互鉴提升的有效平台,第七届莫干山会议组委会联合团结报社、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推选产生了11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土特产”发展、现代“新农人”培育、“三清一促”、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这些案例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湖州市德清县:坚持“三个一” 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样板

近年来,德清县深入推进“双强”行动,联动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变革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改造、健全农事服务体系、搭建智能管理平台、加大配套保障力度等全链条提升举措,有机整合种粮大户、农业生产主体农机资源,一体化打通农资配送、供种育秧、秸杆收集处理等生产经营环节,全面构建“4+15+20”农事服务体系。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8.8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6%,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服务模式。

一、坚持县域“一盘棋”,构建社会化服务新体系

按照一次谋划、同步建设、统一风格的总体思路,编制农事服务中心规划,布局建设4个省级、15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及20个农事服务站点,全面构建“4+15+20”农事服务体系。

一是建成全覆盖服务中心。有机整合种粮大户、农业生产主体农机资源,一体化打通农资配送、供种育秧、秸杆收集处理等生产经营环节,通过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补齐烘干设施装备短板,全县粮食烘干机从80台增加到162台,批次烘干能力从1002吨增加到2395吨。如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县内16家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组建成立,采用“服务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组织形式,集成高效服务模式,目前拥有场地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机库面积2000平方米,各类先进农机设备330台套,实现农机服务全程化。

二是建强标准化基础设施。由县农业“双强”专班统筹、委托县属国企代建代管,全力推进覆盖全县域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建设用地4.4亩、设施用地89亩。统筹推进全域宜机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百千万”亩方等项目,以“农田宜机、道路通达和灌排科学”为标准,完成土地平整和农田改造提升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3万亩。在洛舍镇东衡村、下渚湖街道朱家村建成低温粮库、共富粮仓,建立“种粮大户-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探索部分土地流转金转化为实物大米储存的粮食储备机制。

三是配强一链式资金保障。依托全域宜机化改造试点“双强”项目成功申请专项债1.1亿元,其中5087万元用于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并获省补资金1300万元。对村集体和镇级强村公司购置粮油生产机械,追加补贴至购机价格的80%,累计补贴资金1500余万元。

二、坚持运管“一站式”,创新农事服务新模式

通过开展全程化、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农机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打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创新多元托管模式。根据农户“点单”,精准推出贯穿粮食生产全周期的“单环节”“多环节”“全托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全县种粮农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三大难题,走出了一条以农事服务带动农户增收的共富之路。如东衡村百粮山省级绿色农田宜机化改好后,委托农事服务中心管理,实现3200亩良田5人管到位。2023年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机耕、播种、插秧、植保、收割、烘干作业年服务面积超20万亩次,服务主体2276户次。

二是创新“4S”服务模式。以先锋农机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为平台,建成全省首家农机“4S”服务中心,提供农机整机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为农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2023年销售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农业无人飞机、粮食烘干机等农机260台,年销售额2124万元,并承担全县农机零配件的供应;上门售后服务600人次,对农机进行常规检查、故障诊断和修复;提供技术培训服务50人次,定期回访用户115次。

三是创新强村带富模式。将农事服务中心资产移交属地镇(街道),由镇级强村公司或村集体运营管理,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专业化农事服务,采用先服务后收费的结算方法,从水稻种植到收获每亩田可为农户节约70元左右(植保30元/亩、收割30元/亩、烘干10元/亩)每年可为服务对象节本100万元。服务区粮食亩产达680公斤/亩,每亩净收入最高达1200多元,高于非服务区域15%以上,年增加农民收入750多万元,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坚持数字“一张网”,实现农事服务新跨越

依托“浙农码”,搭建“好德农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农机服务全程数字化管控、智能化调度。2023年平台智能管理服务面积达2.8万亩,农机具使用效率提高30%,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

一是农机调度双向适配。配置农机定位终端装备,通过与北斗卫星系统建立连接,实时获取农机准确位置,实现农机实时定位跟踪。通过串联农机位置信息点,优化农机调配路线,提升农机调配效率。打造特色“农事服务+调度驾驶舱”的应用场景,当农户发布农机作业服务需求后,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调度室在智能筛选的基础上,协助指派机手,完成接单。

二是农机管理全程闭环。基于“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监理”的数据共享,建立5年内享受过购机补贴的农机台账,入库农机8200台套,上线服务农机942台套。购机农户可通过“德清好德农机”享受农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农机的购买、租赁、维修、加油、年检、报废等。

三是农机作业自动监管。基于“农田矢量图+北斗终端轨迹+服务体系”的三重数据套合统计,实时监控选定农机的作业数据,包括农机终端在线状态、作业深度、作业速度、作业里程、实时面积等。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高清影像图,以地块方式统计作业面积,做到作业区域及进度一目了然。系统提供多维度多角度的统计分析方式,可按农机个体、农机合作组织、行政区划、作业类型、深度范围等方式进行农机作业统计、进度分析、对比分析和效率分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 责任编辑:张翕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