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口岸与城市史”学术论坛在广州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21 15:41:06 来源:团结网
近年来,全球史视野下的历史研究方兴未艾,而联系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口岸与城市无疑是全球史研究的重点对象。为此,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携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于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联合主办并召开“全球视野下口岸与城市史:军政冲突、国际贸易与改革开放”学术论坛。

“全球视野下口岸与城市史”学术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主要议题涵盖古代丝绸之路上欧亚海陆口岸与城市的商品、贸易与交通;近现代欧、亚美口岸城市间的文明交流、国际贸易与博览会;明清至1970年代中国海口岸与亚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史;明清至改革开放中国口岸城市与世界港口及腹地的经济贸易、金融保险、社会变迁及港口开发、建筑规划、环境保护;晚清至改革开放中国与美、日、英、法等国的贸易合作与封锁,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及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全球口岸城市史与中学历史教学、校本课程设计等。论坛共收到征文130余篇,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出81篇论文参会。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拥有许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口岸城市,上海是亚洲近代口岸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城市;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见证了中国现代口岸城市的快速崛起。参会学者带来的口岸城市史的经验、见解和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主编郭长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已经连成一体,连接点最重要的是口岸,无论是陆上口岸,还是海上口岸,已经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重要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口岸城市作为经济文化、人员交往的一个连接点,对全球化、全球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全球史的方法研究口岸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尤其是对推动中外关系史、海洋史、全球史、城市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黄珍德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按时间顺序展开,报告内容从古罗马的丝绸贸易到东南亚与中国间的佛教传播;从朝鲜壬辰战争后东亚三国的局势演变到近代广东华商家族在北美的发展;从17至19世纪西方人笔下的广州形象到晚清社会欺诈对城市公共信用的冲击,及至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建设,描绘出自上古到近现代的全球口岸与城市、社会的历史画卷。当天下午,与会学者分组进行宣读论文与评议,各组主题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与欧洲口岸;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口岸与城市;明清至民国的中国口岸与世界之关系;口岸城市与国共政权建设、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中学历史教学和“全球视野下的口岸与城市历史”。 17日,论坛在广州中学、深圳大学设置了分会场,与会专家们与广州中学一线教师和中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探讨了未来全球视野下口岸现代化与中学历史教育的关系等议题。在深圳大学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分会场,学者们围绕“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的口岸城市”展开了主题讨论。

与会学者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周孜正 王海柔 王子玥)
[ 责任编辑:赵昕 ]
近年来,全球史视野下的历史研究方兴未艾,而联系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口岸与城市无疑是全球史研究的重点对象。为此,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携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于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联合主办并召开“全球视野下口岸与城市史:军政冲突、国际贸易与改革开放”学术论坛。
“全球视野下口岸与城市史”学术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主要议题涵盖古代丝绸之路上欧亚海陆口岸与城市的商品、贸易与交通;近现代欧、亚美口岸城市间的文明交流、国际贸易与博览会;明清至1970年代中国海口岸与亚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史;明清至改革开放中国口岸城市与世界港口及腹地的经济贸易、金融保险、社会变迁及港口开发、建筑规划、环境保护;晚清至改革开放中国与美、日、英、法等国的贸易合作与封锁,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及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全球口岸城市史与中学历史教学、校本课程设计等。论坛共收到征文130余篇,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出81篇论文参会。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拥有许多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口岸城市,上海是亚洲近代口岸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城市;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见证了中国现代口岸城市的快速崛起。参会学者带来的口岸城市史的经验、见解和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主编郭长刚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已经连成一体,连接点最重要的是口岸,无论是陆上口岸,还是海上口岸,已经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重要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口岸城市作为经济文化、人员交往的一个连接点,对全球化、全球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全球史的方法研究口岸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尤其是对推动中外关系史、海洋史、全球史、城市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黄珍德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报告按时间顺序展开,报告内容从古罗马的丝绸贸易到东南亚与中国间的佛教传播;从朝鲜壬辰战争后东亚三国的局势演变到近代广东华商家族在北美的发展;从17至19世纪西方人笔下的广州形象到晚清社会欺诈对城市公共信用的冲击,及至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建设,描绘出自上古到近现代的全球口岸与城市、社会的历史画卷。当天下午,与会学者分组进行宣读论文与评议,各组主题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古代中国与欧洲口岸;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口岸与城市;明清至民国的中国口岸与世界之关系;口岸城市与国共政权建设、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中学历史教学和“全球视野下的口岸与城市历史”。 17日,论坛在广州中学、深圳大学设置了分会场,与会专家们与广州中学一线教师和中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探讨了未来全球视野下口岸现代化与中学历史教育的关系等议题。在深圳大学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分会场,学者们围绕“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的口岸城市”展开了主题讨论。
与会学者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周孜正 王海柔 王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