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保留剧目《死无葬身之地》发布
向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人们献上礼赞发布时间:2025-08-23 09:24:05 来源:团结报

《死无葬身之地》新闻发布会现场。 刚 罡 摄
8月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重排的经典剧目《死无葬身之地》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出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主持会议,该剧总导演查明哲及全体演员亮相,宣告这部经典剧目将以焕新阵容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向始终追求永不妥协自由意志与和平世界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
《死无葬身之地》讲述了194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五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因战斗失败被俘,关进了阁楼;在绝望和仇恨的煎熬中,他们没有秘密可守,面临的只有恐惧、折磨和死亡。楼下,同样处于战争与个人命运绝望之中的“法兰西民团组织”法西斯分子们的拷打酷刑开始了。就在此时,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抓了进来,而他肩负着通知战友们改变作战计划、免遭歼灭的使命。原本“无秘可守”的被俘者们,因突然变为“有秘要守”而陷入更大的困境,每个人都必须作出严酷的选择……
该剧于1997年首演,跨越28年时光,查明哲陪伴中国国家话剧院三代表演艺术家共同塑造、淬炼出这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以“形象种子”统摄舞台美学
发布会上,查明哲介绍了此次排练的进展情况。他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所使用、记满笔记的剧本表示,这是一次“岁月穿梭,如梦似幻”的再次创作体验。三代艺术家用个体生命体验和集体塑造贡献了中国戏剧舞台演出中的经典,这部经典因三代人的努力将永葆锋芒。
为了更加快速地调动演员的感官体验,更深入地使其摸索人物内心并熟悉舞台,查明哲使用了“黑灯”这一创造性的新排法,这是在前几轮重排时都没有使用过的一种方式。排练场后隐隐透入的天光,不再加以灯光辅助。查明哲表示,角色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环境对于心理带来的压迫,这是一种空间和心理上的创造性实验。
透过排练场的汗水、演员身体的张力与舞台空间的压迫感,查明哲构建了一座让观众直面“自由选择”之痛与存在之重的“境遇实验室”。他强调,“形象种子”对于自己的导演创作之重要性,几乎成为他统摄舞台美学的核心引擎。2025年的《死无葬身之地》,他再度锚定“在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千仞绝顶攀爬,向万丈深渊跳跃”。
查明哲介绍,《死无葬身之地》于1997年首次亮相中国舞台,给观众带来了萨特戏剧的新解读,在社会上备受好评,甚至掀起了一股“外国戏剧热”。如今,《死无葬身之地》距离首演已经度过了28年,对于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来说,这足以印证它的生命力和经典性。
深入触摸复杂人物的极限心理
作为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剧作,《死无葬身之地》始终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拷问震撼观众。发布会现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分享了各自的创作体会。
此次吕茜一角由海清演绎,她表示:“1997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后我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部戏可以说是我的戏剧启蒙。吕茜的人物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核心并非英雄主义的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的不断加强。”
邢佳栋继话剧《纪念碑》后再度与查明哲合作。在卡诺里身上,邢佳栋展现了血性的另一种形态——内敛如沉铁,深藏于骨髓。谈及角色,邢佳栋说:“卡诺里是一位狱中哲学家,他提醒同伴‘手段无关紧要’,因为萨特强调行动的本质在于选择本身。”剧中,卡诺里提出假招供求生,邢佳栋表示:“他像冷静的棋手,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石灰墙上最后的‘V’字,是他对‘存在先于本质’的终极诠释。”
查文浩谈及昂利的痛苦源于对意义的执念,“一个人不能像老鼠般死去!”查文浩用昂利的名言点出其悲剧内核:“他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意义。杀死弗朗索瓦后,他不得不面对自由选择背后的沉重责任。”他认为,昂利与弗朗索瓦的冲突,实则是存在主义对“人性是否经得起拷问”的思辨。
若望一角是28年来首次更换演员,章劼坦言若望是“最煎熬的角色”:“他身体自由却精神囚禁,目睹战友受难却必须沉默。当吕茜说‘你活着等于我活着’时,幸存对他成了诅咒。若望的余生将背负对他人选择的道德责任,这无疑是一种更深的拷问和折磨。”
徐卫在2014版中饰演昂利,此次将塑造朗德里约这一被暴力异化的产物,“他咆哮‘他们必须开口’的癫狂,实则是自身信仰崩塌的投射。当他说‘血迹真恶心’却继续用刑时,萨特揭示了暴力如何将人变为自己的地狱。”
以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彰显文化担当
8月以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各部门为《死无葬身之地》创作排练提供了支持,力争为该剧本轮演出创造更好的影响力和口碑,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这部经典作品。
发布会上,田沁鑫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包括《死无葬身之地》在内的八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剧目,形成系列化演出矩阵。话剧《死无葬身之地》通过萨特充满哲学锐度的文本,查明哲带领团队探索戏剧的思想承载力,同时以剧院艺术家和青年演员的共同演绎激活经典,使“境遇”中的生死抉择穿越时空,表现特殊情况下人的应激反应和人性的选择。这种将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相融合的实践,正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演绎世界经典的重要体现。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更应该以戏剧作品回应伟大时代。这既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致敬,又彰显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时代使命和文化担当。
据悉,该剧将于9月2日至7日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拉开本轮重排演出序幕。(记者 刚 罡)
[ 责任编辑:赵昕 ]
《死无葬身之地》新闻发布会现场。 刚 罡 摄
8月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重排的经典剧目《死无葬身之地》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出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主持会议,该剧总导演查明哲及全体演员亮相,宣告这部经典剧目将以焕新阵容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向始终追求永不妥协自由意志与和平世界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
《死无葬身之地》讲述了194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五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因战斗失败被俘,关进了阁楼;在绝望和仇恨的煎熬中,他们没有秘密可守,面临的只有恐惧、折磨和死亡。楼下,同样处于战争与个人命运绝望之中的“法兰西民团组织”法西斯分子们的拷打酷刑开始了。就在此时,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抓了进来,而他肩负着通知战友们改变作战计划、免遭歼灭的使命。原本“无秘可守”的被俘者们,因突然变为“有秘要守”而陷入更大的困境,每个人都必须作出严酷的选择……
该剧于1997年首演,跨越28年时光,查明哲陪伴中国国家话剧院三代表演艺术家共同塑造、淬炼出这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以“形象种子”统摄舞台美学
发布会上,查明哲介绍了此次排练的进展情况。他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所使用、记满笔记的剧本表示,这是一次“岁月穿梭,如梦似幻”的再次创作体验。三代艺术家用个体生命体验和集体塑造贡献了中国戏剧舞台演出中的经典,这部经典因三代人的努力将永葆锋芒。
为了更加快速地调动演员的感官体验,更深入地使其摸索人物内心并熟悉舞台,查明哲使用了“黑灯”这一创造性的新排法,这是在前几轮重排时都没有使用过的一种方式。排练场后隐隐透入的天光,不再加以灯光辅助。查明哲表示,角色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环境对于心理带来的压迫,这是一种空间和心理上的创造性实验。
透过排练场的汗水、演员身体的张力与舞台空间的压迫感,查明哲构建了一座让观众直面“自由选择”之痛与存在之重的“境遇实验室”。他强调,“形象种子”对于自己的导演创作之重要性,几乎成为他统摄舞台美学的核心引擎。2025年的《死无葬身之地》,他再度锚定“在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千仞绝顶攀爬,向万丈深渊跳跃”。
查明哲介绍,《死无葬身之地》于1997年首次亮相中国舞台,给观众带来了萨特戏剧的新解读,在社会上备受好评,甚至掀起了一股“外国戏剧热”。如今,《死无葬身之地》距离首演已经度过了28年,对于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来说,这足以印证它的生命力和经典性。
深入触摸复杂人物的极限心理
作为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剧作,《死无葬身之地》始终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拷问震撼观众。发布会现场,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分享了各自的创作体会。
此次吕茜一角由海清演绎,她表示:“1997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后我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部戏可以说是我的戏剧启蒙。吕茜的人物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核心并非英雄主义的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的不断加强。”
邢佳栋继话剧《纪念碑》后再度与查明哲合作。在卡诺里身上,邢佳栋展现了血性的另一种形态——内敛如沉铁,深藏于骨髓。谈及角色,邢佳栋说:“卡诺里是一位狱中哲学家,他提醒同伴‘手段无关紧要’,因为萨特强调行动的本质在于选择本身。”剧中,卡诺里提出假招供求生,邢佳栋表示:“他像冷静的棋手,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石灰墙上最后的‘V’字,是他对‘存在先于本质’的终极诠释。”
查文浩谈及昂利的痛苦源于对意义的执念,“一个人不能像老鼠般死去!”查文浩用昂利的名言点出其悲剧内核:“他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意义。杀死弗朗索瓦后,他不得不面对自由选择背后的沉重责任。”他认为,昂利与弗朗索瓦的冲突,实则是存在主义对“人性是否经得起拷问”的思辨。
若望一角是28年来首次更换演员,章劼坦言若望是“最煎熬的角色”:“他身体自由却精神囚禁,目睹战友受难却必须沉默。当吕茜说‘你活着等于我活着’时,幸存对他成了诅咒。若望的余生将背负对他人选择的道德责任,这无疑是一种更深的拷问和折磨。”
徐卫在2014版中饰演昂利,此次将塑造朗德里约这一被暴力异化的产物,“他咆哮‘他们必须开口’的癫狂,实则是自身信仰崩塌的投射。当他说‘血迹真恶心’却继续用刑时,萨特揭示了暴力如何将人变为自己的地狱。”
以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彰显文化担当
8月以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各部门为《死无葬身之地》创作排练提供了支持,力争为该剧本轮演出创造更好的影响力和口碑,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这部经典作品。
发布会上,田沁鑫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包括《死无葬身之地》在内的八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剧目,形成系列化演出矩阵。话剧《死无葬身之地》通过萨特充满哲学锐度的文本,查明哲带领团队探索戏剧的思想承载力,同时以剧院艺术家和青年演员的共同演绎激活经典,使“境遇”中的生死抉择穿越时空,表现特殊情况下人的应激反应和人性的选择。这种将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相融合的实践,正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演绎世界经典的重要体现。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更应该以戏剧作品回应伟大时代。这既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致敬,又彰显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时代使命和文化担当。
据悉,该剧将于9月2日至7日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拉开本轮重排演出序幕。(记者 刚 罡)